附录六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附录六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附录六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而】 一、连词 1.表并列,可译为“又”“和”或不译。例如: 蟹六跪而二鳌(《劝学》)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例如: 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亡羊而补牢,未为晚也(《国策·楚策四》)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 3.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可是”等。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例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项脊轩志》)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二、代词 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如: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作副词 常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或者加强语气,译为“多么”“怎么这样”。例如: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拿什么”“凭什么”。例如: 何以战?(《曹刿论战》) 【乎】 一、作介词,相当于“于”。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例如: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3.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4.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给”“向”“跟”。例如: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二、作语气助词 1.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地”“……的样子”。例如: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郁乎苍苍(《赤壁赋》) 2.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例如: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序》) 【即】 一、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二、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密相连,或表示两种情况联系紧密,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例如: (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乃】 一、作副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于是”等。例如: 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表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

文档评论(0)

6358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