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二).docVIP

高三语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语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听曲亦有风骨 蒋昕捷 近日,有齐如山的后人在网上发帖,称电影《梅兰芳》里的邱如白败坏了先人的名誉。不过,客观地说,虚构的“邱如白”更像是当时文人的综合体,比如,在他身上,你也能找到“戏痴”罗瘿公的影子。 作为康有为的大弟子,罗瘿公早年以诗文与陈散原、樊樊山等齐名,其后也曾撰写历史笔记。他所写的《太平天国战记》《庚子国变记》等,因为其内容多是他的亲历亲闻,且偏重于史事而非逸闻,故颇为后世推崇。有意思的是,按照民国诗人黄秋岳的说法,罗瘿公这些了不起的成就,都是“听曲之余,深夜所草”。无怪乎章诒和在《伶人往事》中要称罗瘿公为“超级粉丝”。 只是,当时的“粉丝”不能像今天的追星者那样正大光明。尤其文人流连歌场,“时人多讥之”。台湾早年出版的《徐悲鸿》一书中,对徐悲鸿与罗瘿公的交往,就有这样的叙述:“1918年,徐悲鸿经康有为介绍,到北平去找康的大弟子罗瘿公……罗瘿公当时即以捧戏子出名,徐悲鸿寄食于他的门下,自然也要跟着混进这一腐败没落的圈子。徐悲鸿曾经为梅兰芳画过一张《天女散花图》,罗瘿公还为此题诗‘不有徐生传妙笔,焉知天女在人间’。在作者眼中,这是标准无聊文人的趣味。” 不过,研究过这段历史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梁燕认为,对于罗瘿公之爱戏,在其生前,就存在误读。实际情况是,1914年,袁世凯恢复帝制的说法甚嚣尘上,时任总统府秘书的罗瘿公虽与袁氏有旧,却不肯附逆。因此他才辞官避居在广州会馆中,每日纵情诗酒,流连戏园。其好友黄晦闻曾为此多次加以规劝,而罗瘿公也只在这位老朋友面前吐露过实情,“吾欲以无聊疏脱自暴于时,故借一途以自托,使世共讪笑之”。在梁燕看来,罗瘿公佯狂而歌,实为避祸。 只是大多数时候,“佯狂难免假成真”。罗瘿公在一次堂会上见到了年仅12岁的程砚秋,便认定他是“继梅郎之后”难得的人才。后来,程砚秋出现“倒仓”(青春期变声),仍须为师父赴沪演戏。罗瘿公遂筹款将其赎出师门,亲自为其编排课程,延师督教。罗瘿公刻意安排徐悲鸿画的《天女散花图》,实际上是为程砚秋拜梅兰芳为师而准备的拜师礼。 自此,罗瘿公之爱戏,由“避祸”转变为真正的“痴迷”,甚至亲自为程砚秋编撰了《青霜剑》《金锁记》等12个剧本。罗瘿公曾向友人剖白心迹,“吾既不能囚匡天下,仅藉此一糜心力,亦当引之(指程砚秋)于正道”。 早年,程砚秋去王瑶卿家学戏,路上要经过八大胡同(旧时北平烟花之地)。罗瘿公嘱咐他,经煤市街进大马神庙东口,宁可绕道也不要从那儿走。于是,程砚秋每天都多走两里路。 后来,程砚秋染上好赌的陋习。有一次打牌输去600大洋,重病缠身的罗瘿公听说之后痛心疾首。于是“至彼处,将各大牌及一切博具均搜出,并不与之说明”。后来程砚秋打电话给罗瘿公,决弃“竹战”,再不复赌。 罗瘿公晚年把心力都花在程砚秋身上,颇有几分教父的意味。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功成名就的程砚秋会发出“程有今日,罗当首功”的慨叹。 不愿为官的罗瘿公,晚景凄凉,可他还惦记着听曲。去世前那年岁末,他拜访老友黄晦闻时,言道:“吾度日之资今日只余一金耳,以易铜币百数十枚,实囊中不复听歌钱也。” 一年后,罗瘿公去世。其生前饱受非议,死后,朋辈师友的悼亡诗中有不少言及程砚秋,也是讽喻的意味居多。倒是程砚秋的挽联因朴实真挚而传诵一时:“当年孤子飘零,畴实生成,岂惟末艺微名,胥公所赐;从此长城失恃,自伤孺弱,每念篝灯制曲,无泪可挥。” 三年后,年仅23岁的程砚秋与老师梅兰芳并列为四大名旦。时人评说,“梅兰芳柔媚似妇人,程砚秋则恂恂如书生”。如此形容,多指程砚秋受罗瘿公熏陶,气质自化。再后,日寇攻占北平,“宁死枪下,也不为日本人唱戏”的程砚秋归隐西山,务农自遣。后人由此感叹,在这个有着“冰雪之操”的艺人身上,仍保留着文人罗瘿公的风骨。(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7.文章第二段中为什么称罗瘿公为“超级粉丝”?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极力称赞罗瘿公的“风骨”,请简要回答其风骨表现在哪些事件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