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時期臺灣經學歷史發展的考察與分析
賴貴三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摘要
衡觀臺灣經學歷史發展,始萌於明鄭時期(1662-1683),奠基於清領時期(1683-1895),中輟於日據時代(1895-1945),而薪傳發皇於國民政府光復與遷治臺灣(1945至今)一甲子,本文將試圖爬疏考察明清時期此二百餘年間臺灣經學歷史發展的趨勢脈絡,並分期考察各階段的經學發展,以見基本的歷史成果,提供可能參照觀摩的發展意義。
灣從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西元十七世紀之間,基本上是原住民生活的社會場域,按照人口學家的估算:在西元1660年左右,臺灣的漢人約有三萬人,當時原住民人數還稍多一些;迄鄭成功時期,再帶進幾萬漢人繼續繁衍,俟清朝征服臺灣之後,當時的臺灣人口約有二十五萬,漢人與原住民約各占一半。十九世紀初,臺灣人口約二百萬,到了西元1895年日本時代,臺灣人口已有二百五十萬。此後人口成倍數增加,至今已逾二千二百萬人。而一直到明?熹宗天啟四年(1624)荷蘭人領治臺灣,建立臺灣第一個準政權,臺灣似乎命定地將從原始社會提拉到世界體系之中。三十八年之後,也就是明?永明王永曆十五年(1661)十二月十三日,鄭成功(Koxinga或Kokxingia,1624-1662)打敗困守熱蘭遮城(Zeelandia,今臺南安平古堡)的荷蘭軍隊,翌年(1662)一月二十七日雙方同意締和;並於此年二月一日,與駐臺末代行政長官揆一(Frederik Coyett,任期1656-1662)正式簽署和平條約,荷蘭人全面撤出臺灣,建立了臺灣第一個漢人政府。從此,臺灣成為漢人主宰的新天地,而源源不絕來自閩(福建)粵(廣東)的新移民,成為推動臺灣開發的主要動力。然而,明鄭王朝僅維繫了二十一年;到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征服明鄭,正式將臺灣納入中華帝國體制,成為大中國的邊陲。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廷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利,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五十年後,至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光復,重歸祖國懷抱。民國三十八年(1949)中央政府播遷來臺,成為目前的「中華民國在臺灣」。臺灣在短短三四百年間,發生這麼大的歷史鉅變,是世界歷史中相當罕見的事實,因此「多元文化」及「國際性格」就成為臺灣歷史經驗中的一大特色。清魏源《聖武紀略.康熙重定灣記》:「雍正元年,憲皇帝即位,詔曰:『灣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神武遠屆,拓入版圖。』」《聖武紀略.康熙戡定灣記》:「灣本非中國版籍,足下父子自闢荊榛,且睠懷勝國,未嘗如吳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彈丸地,不聽田橫壯土逍遙其間乎?」施琅《靖海紀事.封侯制誥》:「自明朝以來,逋誅積寇,始克殄除。海外遐陬,歷代未隸疆索,自茲初闢,悉入版圖。」藍鼎元《鹿洲文集.覆制軍疆經理書》:「地宋元之前,並無人知。至明中葉,太監王三保舟下西洋,遭風至此,始知有此一地。」連橫(1878-1936)在1918年8月1日寫下《臺灣通史?自序》:「臺灣固無史也,荷蘭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日人興之,民國開之。」在前述臺灣歷史背景烘托下,本將試圖從歷史進程與發展向度中,耙梳臺灣學史,期奠定「臺灣學」歷史文獻與學術研究雙重聯結整全詳實的。
第一階段:「啟蒙發展期」(1624-1895)。包含三個時期:荷蘭領臺時期(1624-1662),明鄭復臺時期(1662-1683),以及滿清治臺時期(1683-1895)。筆者將荷蘭臺與明鄭復臺時期這六十年間,為啟蒙期清二百餘年間定為發展期在歷史進程的座標上,應該合理合情。1895-1945),國府遷臺時期第一階段(1945-1971)。日據時期,由於異族統治,兼又實行「皇民化」運動,中國傳統學術文化遭受壓制,屬於韜光養晦明夷階段,故稱為「沈潛期」。而民國六十年(1971),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任程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顯示出民國一甲子國學發展的諸多面向與成果1971-1987),臺灣退出聯合國後,處變不驚,勵精圖治,毅然推動經濟十大建設,啟動了政治開禁、經濟開放、教育開明、學術開華、文化開展的新契機,臺灣上下內外突飛猛進,已然位躋開發中國家之林;而經學發展也與時俱進,花燦碩碩,實結虆虆,故譽之為「創造期」。而國府遷臺時期第三階段(1987迄今),逢運際會,此時中華民國蔣經國政府因應情勢轉變,大力推動更進一步的政治民主改革,宣布解除「動員戡亂時期」戒嚴令,打開海峽兩岸近四十年的封鎖僵局,兩岸文教學術交流頻繁,熱絡暢旺,盛況空前,可謂四百年來所未有;而教育學術文化界有志之士,先後成立民間學術性社團「中國經學研究會」(1999)與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3),正表徵著經學研究薪傳有人,代有才出,深具學術承先啟後的歷史性意義,故期之為「轉化期」。
儒家經學何時傳入臺灣?歷史上已很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