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哲学的追问:中西哲学之比较》.doc

《三、哲学的追问:中西哲学之比较》.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哲学的追问:中西哲学之比较》.doc

三、哲学的追问:中西哲学之比较 (一)形而上学的追问 现在我们讲第三个问题,我们来进行一下中西哲学的比较。在历史上,中西哲学确实走上了不同的途径,所以我们要比较一下,才能看出他们的不同点在哪里。这种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点,是形而上学的追问。在中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一本书,叫《形而上学》,这个“形而上学”,准确的翻译是“物理学之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研究的是being,大写的Being就是上帝;有人把这个being翻译为“存在”。那什么叫存在,存在是看得到的还是看不到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看得到的东西叫存在的,而形而上学研究的恰恰是看不到的东西,有些人把它翻译为“是”,实际上,形而上学的向来被认为是哲学之王。哲学分为好几个部分: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等等。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就是本体论,他研究的是“是”之为是,看起来非常枯燥,怪不得有些人说,哲学家吃了饭没事干,就这个being一代一代的研究下去,成为一门显学。他研究的是大千世界现象背后到底是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观念的词来表示。在苏格拉底以前,有人把它归结为物质的东西。打个比方,有的人说是火,有的人讲是水,后来发现这些都不行。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金、木、水、火、土,还有印度的“四大”,追来追去,最后都追到这个“是”,但这个“是”是什么东西,是不是一无所有呀?我们知道,be本来是系词,怎么会从系词变成名词,又从一个名词变成为指称“存在”的代名词呢?这从古希腊的语言用法是可以得到理解的,因为按照古希腊文的语法,用一个句子来表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使用这个be;而句子当中的谓词是变化的,只有这个to be 了,这就是这个being的来历;人们因此也用它来作为表达不变的本体的名词。 但中国的形而上学是如何追问的呢?中国的形而上学追问的是“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他运用了很多比喻,说明道一方面是看不见的,但另一方面,又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具体的事物是看不见的道,是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这其实是说道就是器,器就是道。这种即道即器的形而上学观,从老子就开始了。也许你们还不能理解这个道理,但这个提法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为什么中国思维跟西方不一样呀?西方哲学强调了二分法,总是追问现象背后还有什么。这是因为西方哲学中,现象与本体是分开和对立的。而中国哲学不是这样,中国哲学是非二分法的,认为现象与本体之间没有分隔。这种中西思维方法的差异,是造成中西形而上学的追问不同的原因。简单的讲,西方的形而上学研究的是“是”之为是,而中国的形而上学研究的是“道”,而且采取一种“即道即器”的观点。 (二)逻辑的追问 一提到逻辑我们就想到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公理系统。西方的哲学著作非常注重逻辑推理,从古希腊一直到近代,大部分哲学著作都是一个公理系统,而且算不算得上哲学著作,就是看他有没有逻辑推理。从这点来看,中国哲学可能够不上这个标准,但是中国的哲学文本是不是没有逻辑呢?当代人发现,实际上这个逻辑有两种,自然科学讲的逻辑是形式逻辑,这是外延逻辑,除了这个还有内涵逻辑,它不是通过三段论去推理的。举个例子吧,苏格拉底和孔子都讨论过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德,一个是按照外延逻辑,苏格拉底采取外延逻辑,给德下了个定义,但是孔子讲仁,却没有下定义,只是讲了很多对仁的理解,内涵逻辑不在于推理,而主要是在于论证。打个比方,人皆有道德,苏格拉底非常强调知识即道德,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知道道德是什么,那他的行为一定是不道德的,这样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因为中国哲学不是这样看待问题的。我们认为道德出自良心,孟子表明了这个观点。怎么论证的呀,看见一个小孩子掉井里去了,每个人心里会陡然一惊,这是什么呀,这就是良心,他的论证雄不雄辩啊?他没有逻辑的推理,只讲了一个例子,但是很有说服力,难道哲学的命题非要通过逻辑的推理来论证吗?中国哲学的内涵逻辑根据什么?是根据人心的逻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是苏格拉底不同意这点:你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出于同情去救人不叫道德。康德也持同样的见解:出于同情心的不叫道德,道德必须遵循绝对律令。从这里可看出,中西哲学在说理的时候,依据的是不同的逻辑标准——外延逻辑的标准和内涵逻辑的标准。这点也影响到中西哲学各自有不同的语言形式以及文本风格。 (三)语言的追问 中国哲学的文本跟西方哲学的文本不一样,不仅表现在西方哲学著作讲究形式的系统,中国哲学不太重视这种形式系统,而且表现在: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语言风格上就有极大不同。中国哲学的这种语言特点跟上面讲的“即道即器”的观点很有联系,即它认为对事物的认识与把握通过下定义的方法无能为力,而必须通过不同的语境来了解。这种看法反映在语言观上,中国哲学使用的语言就不是概念语言,而是“意象语言”。在中国哲学中,许多哲学

文档评论(0)

ghf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