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講 訓詁的方法
王宁(《训诂学原理》,1996)指出: 教会人们一种方法必须有两个条件: 一是将这种方法按步骤解开,教会人们一步一步地去做,最后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是对这种方法和这些步骤加以理论性的说明,让人们确信其原理,做起来心中有数,做错了能自觉纠正,看别人做能判断他做得对不对,还能检验出他在哪个步骤上了问题。这就是自觉的技艺与经验的技艺的区别。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和追求现代工作效率的人需要的是自觉的技艺,而不仅是经验的技艺。” 杨琳《训诂方法新探》2011 目前大多数论著中谈及训诂方法时往往停留在简单列举的经验层次,各方法的原理是什么,证明力多大,具体怎样操作等,大都鲜有论述或没有涉及,致使方法的操作性不强,制约了训诂方法的应用价值。 杨琳《训诂方法新探》2011: 训诂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有些人(许嘉璐《论训诂学的性质及其他》,《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增刊)从宏观的角度分为归纳、演绎、定量、定性、历时、共时、描写、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是对学术研究方法的更为抽象的概括,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但对训诂来说缺乏具体的针对性。 杨琳《训诂方法新探》2011: 我们认为确立一种训诂方法应符合两个条件: 一是有效性,即在训诂实践中确实管用,能解决问题。“望文生训”常用,但它训对的比例太低了,也就是说它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很差,所以不能成为训诂方法。 二是必要性,即这种方法对具备古汉语基础知识的人来说有专门学习的必要。设立训诂方法目的是让学习者掌握并运用它,如果一种方法只是调用已有的基础知识,那就没有设立的必要。如统计的方法训诂中有时也会用到,但这种方法调用小学数学知识即可,因此“统计法”是无须列为训诂方法的。 “据古训”、“通语法”之所以不能成为训诂方法,就是不符合这两个条件。 杨琳《训诂方法新探》2011: 首先,从宏观上看,训诂必须遵循的三原则:㈠普遍性原则、㈡共时性原则和㈢本原性原则。这是任何一则训诂都不能违背的。 其次,从微观上看,训诂是一个根据已知线索推求出未知信息的过程,因此,根据推求时所利用的已知线索的状态,我们把训诂方法分为静态训诂方法和动态训诂方法两类。 一、據古訓★ ★ 二、搜集排比用例基礎上的歸納法。 ★ ★ 三、審辨字形。 ★ ★ 四、根據詞義引申系列探求詞義。 ★ ★ 五、因聲求義。 ★ ★ 六、明避諱★ ★ 七、考異文 ★ ★ 八、審文例★ ★ 九、通語法★ ★ 十、方言佐證★ ★ 一、歷史的觀點:注意時代變化引起古今詞義的變化。 二、辯證的觀點:與其它學科相聯係,進行研究,屬於綜合學科。 三、唯物的觀點:語言的社會性,不能隨意解釋。 一、先秦。萌芽 二、兩漢。大興。 三、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擺脫經學附庸,而為一切文獻服務。 四、宋代。變革時期。 五、元明時期。趨於衰落。 六、清代訓詁學高峰。訓詁學上的黃金時代。 * * 訓詁的方法,各家總結不同。主要是因為各自所依據的分類標準有差異。我們選擇郭在貽先生的觀點,主要是因為郭氏訓詁方法非常注重實用。郭氏訓詁方法的即考釋詞義的方法:指一個陌生的詞兒擺在面前,我們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才能使它由未知變為已知,這種由未知求得已知的手段,便是我們所說的方法。概括言之,約有如下數端:[1][1]郭氏分為八种:一曰據古訓,二曰破假借,三曰辨字形,四曰考異文,五曰通語法,六曰審文例,七曰因聲求義,八曰探求語源。 方一新《训诂学概论》(2008)调整为六大类:①“审辨字形(以形索义、刊正文字)”②因声求义③依据古训④排比用例⑤考察文例(连文、对文、异文、用词惯例、行文通例)⑥方言佐证 讲述以上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各有什么长处,有什么不足,运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目的在于在前人的基础上使训诂方法更加系统化,更具操作性,以帮助读者提高训诂能力,为研究古代语言文化打好基础。 任何一种训诂方法都有其局限,都没有绝对的证明力,所以如果仅凭一种方法就下结论,可信度就比较低。 事实上,各种训诂方法虽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并不是各自为政、互无关联的,一条可靠的训释往往能得到多种方法的印证,也就是说在多种训诂方法下都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因此在训诂实践中,要解决一个问题需采用多种训诂方法协同求证,这样说服力更强,得出的结论更为可靠。 杨琳《训诂方法新探》2011 十一、异语求义法★ ★ 十二、义理求义法★ ★ 十三、名字求义法★ ★ 十四、文化求义法(黄金贵:解物释名法)★ ★ 十五、声形合义法(黄金贵) ★ ★ 十六、同义词辨释法(黄金贵) ★ ★ 黄金贵《训诂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12 第九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一、務平實,忌好奇。 二、重證據,忌臆斷。 三、寧闕疑,勿強解。 一、望文生訓:昧于古義造成;不明通假造成。 二、增字為訓。趙紀彬 三、誤解聯綿詞。 四、誤解俗語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