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哲学、科技哲学讲义 楼慧心 前言 第一讲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 第二讲 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 第三讲 人与自然的矛盾 第四讲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五讲 科学的性质及构成 第六讲 西方科学哲学的反思及社会影响 第七讲 科学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的历史发展 古代科学方法 古希腊时期,受古代科学思辨特点的影响,亚里斯多德的科学方法论主要侧重于逻辑推论方法。 近代方法论 受近代科学研究内容和水平影响,培根大力弘扬实验方法,并对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规则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穆勒深入研究归纳方法,笛卡儿则深入研究了演绎方法等逻辑思维方法。 现代方法论 研究从问题开始;对科学观察局限性的关注;重视非逻辑思维;运用系统方法处理复杂问题。 二、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定义:是指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科学研究及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有一定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答案的问题。 作用:科学问题能凝聚科学家的注意力,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目标;科学问题激起科学家的兴趣,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动力;是新旧理论的中介,有利于科学的继承和发展。 来源: 经验与理论的矛盾(如光电效应与波动理论的矛盾,光能不连续,一份份的)。 理论内部的矛盾(如欧几里德几何中第五公理的不清晰性)。 理论之间的矛盾(如电动力学与牛顿力学的矛盾,热力学与生物学的矛盾)。 三、观察与实验的特点和作用 1、观察实验的特点 观察 在自然发生的状态下对对象进行考察。特别适合人力不能及的或未知领域的开拓。 实验 在人为设置及控制的条件下对对象进行考察。其优点是能简化、纯化、强化和重复现象。 2、观察与实验的作用 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途径,为新概念、新理论的建立提供经验基础; 对科学假说与理论提供评价和检验; 发现新问题,促进科学的发展。 3、科学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区分两种不同的事实 客观事实:与认识者无关的,对象本身的性质、状态和变化。 科学事实:通过观察与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包括两类:一是科学仪器所显示内容,二是科学家对上述内容的陈述和判断。 一分为二地看待观察的客观性。 首先应看到观察一定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观察活动要受观察者的感官和仪器的限制和作用;受到观察者的预期、理论假设影响; 观察陈述要受包括语言、价值取向、知识背景在内的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加工。 其次应肯定观察具有客观性。 感官与仪器虽然会对信息进行改造,但毕竟是信息沟通的通道;主体指导观察的科学理论一般也都是经过检验,得到经验支持。 合理评价历史主义的“观察受理论污染”的观点 历史主义提出的“观察渗透理论”命题揭示了科学观察中的主观因素、理论因素的干扰,具有合理性。但其完全否定科学观察客观性的相对主义倾向是错误的。 四、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 1、两种思维方法的界定和形式 所谓逻辑思维就是指运用概念,按照逻辑规则进行的思维活动。其主要方法有科学抽象、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和数学方法等。 所谓非逻辑思维,则是指不借助于概念,或不按照逻辑规则进行的思维。非逻辑思维形式主要有潜意识、直觉、灵感和想象等。 想象 指是指借助意象(形象符号)操作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灵感、直觉 是指不受固定逻辑规则约束,直接产生某种新设想或直接领悟事物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2、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两种方法的特点 逻辑思维严密和确定,但较僵硬和死板; 非逻辑自由(超现实,超逻辑),但随意,不确定。 两种方法的互相补充。 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活动的灵魂,是突破旧理论的关键。 逻辑思维是科学研究不同于其它活动的重要要求,是认识确定性的保证; 案例:狄拉克建立正负电子理论 建立相对论性的电子运动方程 推导出自由电子能级分布公式:E=+C(P2 +M2 C2 )1/2 负能级已被填满 存在正能、正电的空穴,也即正电子 真空就是负能负电子和正电正能电子的中和状态,因此可被认为是未被激发的基态量子场。 小结:创造性思维既要用逻辑思维方法,也要采用非逻辑思维方法。 3、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扩大知识面 强化训练 同中求异:主要有缺点列举法和检核表法 ; 异中求同主要有组合法。 发挥群体效应,主要有635法,头脑风暴法等。 注意劳逸结合 第三篇 科学社会观 本篇安排: 第八讲 马太效应 第九讲 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第十讲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双重影响 第八讲 马太效应 五、中国的社会分层问题 1、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 经济领域几乎没有分层,处于绝对公平状态。 社会身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如干部和群众,以工代干,陈永贵拿工分。 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