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怨”诗说.docx
中国“怨”诗说
——兼谈黄潮龙的诗歌
□林继宗
我崇敬钱钟书先生由来已久。他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型作家。他不但在小说,散文上,也在学术论文、小品杂文、文论、书评、诗品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对中国的诗歌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中国“怨”诗的论述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多年来令我感悟不已。
【一】不平便有了“怨”诗
孔子在《论语.阳货》上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只是诗歌作用之一。《汉书.艺文志》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诗.大序》则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倾向或侧重。司马迁或许是最早倾向”怨“诗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史记.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说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甚至有的以身殉诗文,如屈原赋《离骚》。《离骚》正是中国“怨”诗的代表作。司马迁归纳说:《周易》、《离骚》、《诗三百篇》等“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郁结就哀怨,诗歌大抵是“有所郁结”的不得志人士或伤心的失意者“发奋”的呼喊或叹息了。
在中国古代以至近代的诗歌里,往往劳者、饥者与怨者的怨恨之歌才真正反映出生活真实与历史真实。听乐府古辞《悲歌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于是,“长歌当哭”成了人们熟知的常用语。国外“怨”诗之说也颇盛行。著名诗人海涅肯定地设问:诗之于人,是否像珠子之于可怜的牡蛎,是使它苦痛的病料?格里巴尔泽说诗好比害病不作声的贝壳动物所产生的珠子。豪斯门说诗是一种分泌,不管是自然的分泌还是病态的分泌。
不平则鸣,鸣的常是“怨”诗。当然,如韩愈所说,得志而“鸣国家之盛”和失意而“自鸣不幸”,两者都是“不得其平则鸣”,但他更倾向后者。他比前人更明确地提出了“诗可以怨”的观念。《全宋文》说:“文词不怨思抑扬,则流淡无味。”后人干脆归纳为七字诀:“其中妙诀无多语,只有销魂与断肠。”
韩愈推崇穷书生的诗作。司马迁、钟嵘只说穷愁使人作诗、作好诗,王微只说文词不怨就不好,韩愈除了肯定司马迁的话,还说快乐人也作诗,但做出的不会是很好或最好的诗。韩愈的事实依据是:“穷苦之言”的好诗的确比“欢愉之词”的好诗来得多。十九世纪西洋不少诗人认为:最甜美的诗歌是那些诉说最忧伤的思想的诗歌。“真正的诗歌只出于深切苦恼所炽燃着的人心”,“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忧郁是诗歌里最合理合法的情调”,“忧伤宜于诗”。
快乐的特征是发散、轻扬,而忧怨的特征是滞重、凝聚。欢乐“发而无余”,忧愁“转而不尽”,正如歌德所言:快乐是圆体形,愁苦是多角物体形。圆球形是一滚而过,多角体辗转即停。
“不平则鸣”合乎心理学规律。先秦以来的心理学一贯主张:人性的原始状态是平静的,性“不得其平”而为情,情是平静受到了骚扰。道家和佛家都以水因风而起浪作为比喻。“性之与情,犹波之与水,静时是水,动则是波,静时是性,动则是情。”李翱《复性书》说:“情者,性之动。水汨于沙,而清者浑,性动于情,而善者恶”。宗儒程颐直截了当:“湛然平静如镜者,水之性也。及遇沙石或地势不平,便有湍激,或风行其上,便为波涛汹涌,此岂水之性也哉!......
然无水安得波浪、无性安得情也?”愤郁是性的骚动,于是便不平,便有了“怨”诗。
【二】无愁空叹 无怨空悲
“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句”,这种现象相当典型,屡见不鲜。作出好诗,须经历卑屈、离乱、坎坷等愁怨怅恨之事,甚至失意一生,才换来得意之诗一联,这代价实在太大了,并非诗人们都愿意付出。于是自古以来便常有这种情况:诗人希望不付出代价或少付出代价就能写出传世佳作。多少人无愁空叹,无怨空悲,无病呻吟。大富翁作诗叹穷,小伙子作诗嗟老,千金小姐作诗怨红颜薄命,过着悠闲富足日子的人们作诗“悲秋”“伤春”。释文莹评论寇准的诗:“然富贵之时,所作皆凄楚愁怨。......余尝谓深于诗者,尽欲慕骚人清悲怨感,以主其格。”李白、杜甫则不然,白居易评价失意的李白写出了得意的好诗:“不得高官职,乃逢苦乱离;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有位诗人写了一首百韵排律,呈送上司请教,上司读到其中一联:“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深表同情,愿意恤助,该诗人急忙卑恭地解释:“实无此事,但图属对亲切耳。”此事成了笑话,有人还续了两句:“只求诗对好,不怕两重丧。”范成大曾笑说陆游“闭门自造愁”,陆游在《后春愁曲》中坦承:“醉狂戏作《春愁曲》,素屏纨扇传千家。当时说愁如梦寐,眼底何曾有愁事!”辛弃疾在《丑奴儿》词中也坦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