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具有特定指向:即新闻侵权行为必须具备一定指向。 实质:新闻媒介的错误内容必须同特定人遭受的损害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特定指向: 指名道姓; 叙述特定人在特定事件和环境中的特定身份,描述特定人的相貌、行为、语言特征以及经历、嗜好、代表作等等; 采取各种排他性标识足以将新闻指向对象和他人相区别。 讨论:对真人真事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文学作品涉及到侮辱、诽谤性描写是否构成侵权? 《解答》“描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对特定人进行侮辱、诽谤或者披露隐私损其名誉的;或者虽未写明真实姓名和住址,但事实是以特定人或特定人的特定事实为描写对象,文中有侮辱、诽谤或者披露隐私的内容,致其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新闻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故意或过失 直接故意: 明知事实虚假且足以损害他人名誉; 希望自己的传播行为达到诋毁、中伤他人的目的。 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传播某些言论会造成诋毁、中伤他人的危害结果,虽然并没有诋毁、中伤他人的目的,但却坚持传播这种言论,对危害结果抱放任的态度。 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可能后果应当预见、能够预见而竟没有预见。 过于自信的过失:虽然已经预见却自信其不会发生。 新闻工作 故意:新闻单位、工作者主观有过错; 过失:最为常见,作风不严谨。 新闻诽谤 直接诽谤:指文章中明显存在着诽谤性内容;A 错误地指责他人犯罪或违法; 《羊城晚报》指称柯云路和胡万林构成共同犯罪; 错误地指责他人违反社会道德; “韩少功《马桥词典》抄袭案”; 不实指称他人具有不正当的政治信仰或政治表现; 王蒙小说《坚硬的稀粥》 ; 错误贬低他人才能; “《花地》杂志贬低刘诗昆案”;A 错误报道他人死亡或患有某种疾病比如性病、精神病、还有性向特殊等 ; 错误贬低法人商誉; 驻马店制药厂毁于失实新闻。 新闻诽谤 间接诽谤:有些新闻作品表面上看起来虽没有诽谤性内容,但以暗示、影射、有意省略等方式误导受众,使了解情况的受众从作品内容中得出了有损特定名誉人的结论。 主要表现为失实褒扬,即:不仅是贬低性质的,褒扬性的报道也构成侵权。 写作者态度不严肃,分不清新闻与文学的基本区别。 杨沫诉汪兆骞案; 汪抗诉理由:“新新闻主义”的笔法; 张启东诉《知音》等媒体案; 新闻侮辱 侮辱是指使人蒙受耻辱,指以暴力或其他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侮辱行为的实施不需要相关事实的陈述。侮辱行为主要有暴力侮辱、口头侮辱、文字侮辱等。 新闻侮辱主要是文字侮辱;有时也表现为影像侮辱。 主要表现: 作品中使用了对特定人的诅咒、漫骂性言辞; 随意以侮辱性言辞形容他人生理特征或生理缺陷 ; 故意对他人进行丑化和侮辱性的描写。 新闻侮辱的特征 侮辱和诽谤的区别: 诽谤是虚假称述;侮辱的主要特征是辱骂和丑化。 诽谤是散布关于特定人不良表现的虚假事实,在言辞上可能是规范和清洁的;侮辱是以粗鄙、下流的词语或图象施加于特定人,不一定涉及对事实的描述。 诽谤通常有理性表现方式;侮辱是不讲道理的。 诽谤使公众对受害人憎恨;侮辱造成公众对受害人的轻蔑。 诽谤的事实往往真假难辨,往往不胫而走,使受害人百口莫辩;侮辱使用的词语和图象毫无修饰,一目了然。 诽谤既有故意也有过失;侮辱都是故意的。 新闻侮辱的方式: 辱骂:高院公报已有两起由辱骂构成的名誉侵权案; 丑化:具有称述事实的形式,但其与事实是否存在无关。 关于死者名誉权 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死者享有名誉权,应依法予以保护”。 法律保护死者名誉权不受非法侵害,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理由: 为了维护社会利益,社会对死者生前表现的社会评价是一定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维护死者遗属的利益,死者生前的名誉声望足以影响其遗属的社会地位和其他利益。 我国民间社会缺少尊重死者名誉权的概念。 蔡邕被历代穿凿附会、面目全非。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作正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 ——陆游 新闻报道侵权的驱动因素 政治驱动; 新闻工作者的把关行为必然要受到所处社会政治体制的制约。 美国新闻界自我标榜自由、民主,但仍要从属“永恒的价值观”。 美国新闻界对米洛舍维奇的宣传; 法律驱动; 媒介把关行为必然要受到现行法律体系的规范 ; 牙医赛姆.切尔伯德杀妻案 。 媒体组织的经济因素; 最为普遍的驱动原因; “杰森·布莱尔造假事件”。 新闻报道侵权的驱动因素 社会文化驱动; 媒体把关行为应符合社会价值标准和受众文化取向; “老农民买烟,喜得三千元”; “劳模的一天”。 个人因素; 传播者个人条件的不同影响了把关质量; 世界观和价值观; 个性特征; 个人传播方式。 法制在保护新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