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
1.风火上扰证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推荐方药及参考用量:
①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钩藤后下15g,生石决明先煎30g,川牛膝9g,黄芩9g,山栀9g,夏枯草9g等。
②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冲0.6g,生地30g,钩藤15g,菊花9g,茯苓15g,白芍15g,赤芍15g,竹茹9g,川牛膝15g,丹参15g等。
推荐中成药: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口服,每日1~2次。
2.痰瘀阻络证
治法: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及参考用量:
①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9g,生白术9g,天麻12g,紫丹参15g,香附9g,酒大黄6g,胆南星6g等。
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9g,天麻10g,茯苓12g,橘红10g,丹参20g,当归12g,桃仁12g,红花9g,川芎9g等。
推荐中成药:
①大活络丸,每次1丸,口服,每日1-2次。
②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口服,每日3次。
③血塞通片,每次1-2片,口服,每日3次。
3.痰热腑实证
治法:化痰通腑。
推荐方药及参考用量:
①星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胆南星6g,瓜蒌30g等。
②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枳实9g,厚朴9g等。
推荐中成药:
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口服,每日1次。
4.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息风。
推荐方药及参考用量:
①育阴通络汤加减。生地黄15g,山萸肉9g,钩藤后下15g,天麻9g,丹参15g,白芍15g等。
②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代赭石先煎30g,龟板先煎30g,白芍12g,玄参15g,天冬9g,川牛膝15g,川楝子9g,茵陈9g,麦芽9g,川芎9g等。
推荐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口服,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及参考用量:
①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0g,全当归10g,桃仁9g,红花9g,赤芍15g,川芎6g,地龙9g等。
②芪丹化瘀方(化瘀克塞方):生黄芪20g,川芎9g,丹参15g,水蛭3g,三七9g,黄连5g,骨碎补9g,地龙9g。
推荐中成药:
①芪龙胶囊:每次2粒,口服,每日3次。
②脑安胶囊:每次2粒,口服,每日2次。
③脑心通胶囊:每次2粒~4粒,每日3次,口服,或遵医嘱。
④通心络胶囊:每次2粒~4粒,每日3次,口服。
常见并发症的治疗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如血管性痴呆、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状态、继发癫痫等,可参考《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相关疾病进行治疗。
(二)针灸治疗
1.治疗原则: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