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新物语——浅析当代青年雕塑创作之变.docVIP

中式新物语——浅析当代青年雕塑创作之变.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式新物语——浅析当代青年雕塑创作之变.doc

中式新物语—— 以“中国当代青年雕塑邀请展”为例浅析青年雕塑创作之变 文/钱亮 康悦(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年1月在成都洛带“中国艺库”举办的“中国当代青年雕塑邀请展”上,策展人殷双喜和唐尧先生在展览前言中这样写到——“如果说现代艺术发展的成果是视觉形式的拓展,后现代艺术则是把艺术变为无所不在的‘生活——感觉’状态,这是从‘形’到‘态’的演变。”在此次被邀请的26位青年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种变化。如果说从“形”到“态”的演变是一个总体趋势的话,那么,具体到这个展览我想可以看出诸如从人物到品物、从静态到动态、从持久到短暂的一系列子变化。当然,这种变化不是绝对的,只是通过这个展览所呈现出的一种创作转向,这种转向以对物品的再发现和再利用为主要方式,通过对物品材料语言的挖掘和中式思维的转换诠释着上述的种种变化。 从人物到品物 在此次展览的研讨会上,殷双喜先生问了参展艺术家占研一个问题——在他的作品《幸运的配对游戏》和朱成先生16年前(1998年)创作的《喜、怒、哀、乐》系列作品中都有用到麻将,那么,你们之间的区别在哪儿?当时,占研的回答也是不错的,但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我看来,朱成先生用麻将做了一张动怒的脸,虽说这张脸是不完整的,当然这也是朱成先生一贯的形式语言风格,可是一张动怒的脸和麻将的关系在哪里?朱成先生是这样解读的——打牌讲究动脑和双方的博弈代表怒。由此可见,他更多的是用麻将来表达一种情绪,是用麻将来填充一个具有版画效果的人物形象,是偏视觉的。而占研呢,则更多的是从麻将背后的游戏规则入手,他将麻将以DNA双螺旋的结构呈现,相较于朱成先生的个性化、个人化而言(因为有人觉得打麻将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占研作品中的材料、形式和内容之间则有更多的一致性和普遍性,它们都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来判断这两件作品谁好谁不好,因为它们是不同时期的创作,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两代雕塑家在面对同一材料时的不同处理方式,这种不同是符合从人物到品物变化的。如果说前者偏视觉和形象的话,那么后者可以说是重逻辑与思维;前者中人物是主要表现的对象,是情感的寄托和形式的表达,是人在“物”之前,而后者中的人“藏”于“物”之后,是忘我和物或托物言志,是需要经过观者的一番品评和品味之后才能更好的透过“物”的材料语言发觉人的形体语言。 占研《幸运的配对游戏》 朱成《怒》 在这26位青年雕塑家中,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只有6位,他们是(UNMASK)刘展、金钕、李洪波、王立伟、陈融和王朝勇。而他们的参展作品与其说表现的是人物,不如说显现出来的是人物所承载的材料语言和观念。比如刘展的几件作品看似很古典,但实际上却很后现代,他以一种挪用的方式将残酷的现实“嫁接”于完美的古典之中,使神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他将两种不同的修辞并置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极端性的矛盾,这种矛盾既是对传统的颠覆,也是对现实的挑战,可以说,刘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在李洪波的变形纸雕、王立伟的“皮革包裹”和陈融榫卯构造中的人物,可以说也已经是物化的人了。换句话说,在这些作品中所要突出的不是人物的形象,而是忘我和物的材料语言本身所带来的独特言语和视知感受。比如李洪波的作品所吸引人的地方显然不是那简单的人形,而是因对传统手工艺的转换和运用所带来的不同于以往的人物造型,这种造型是可变的,也是独特的,更是对中国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传承与复兴。由此可见,在这6位青年雕塑家的参展作品中,人物不再是单纯的造型,更多的是因不同材料和方法的选择所带来的由人及物的材料语言的生成和视觉文化的转向。当然,在这个展览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还是以对物品的再发现和再利用为主要处理方式的一系列作品,这系列作品多以“物”为载体,发掘“物”本身所承载的自然、文化与社会属性,这相较于之前中国当代雕塑所经历过的具象写实、抽象移情与形式革命而言更具有中国本土的文化意境和东方美学思想。比如陈伟才的《写诗》、娄金的《之间》、宋建树的《最后》和钱亮的《物非物系列之竹》等作品,我们从这些作品中似乎都可以感觉得到某种不同于西方艺术形式和观念的东方人的安静与平和。比如陈伟才将“砍柴”这种方式转换成一种技术语言,使树木如花儿般在大地盛开。再如娄金将一颗完整的树木主干切成了若干切面,然后由大到小一字排开形成一颗意象的树,但娄金又对每一个切面都进行了细微的处理,使个人的痕迹不露声色的融入到自然之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处理方式让我感觉到人不再是凌驾于“物”之上,而是与“物”在平等的对话,在沟通中去发现,在发现中来感悟,这种方式是含蓄的、内敛的、智慧的、中国的,也是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刘展《装饰中的修辞·肖像·阿司匹林》 陈伟才

文档评论(0)

蝶恋花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