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哲学漫谈.ppt
中国古代哲学漫谈 中国古代哲学漫谈 第一讲 导言 课程性质:选修 授课:李志阳 目录 目录 学习目的 第一节 哲学的定义与内容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四节 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障碍 复习与练习 参考读物 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 通过对哲学的定义及其内容的了解,从而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哲学的定义与内容 学习目的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慧”两个单词组成。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使用。后来,哲学一词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使用。 中国古无“哲学”一词,亦可谓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样一个“学科”;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实有哲学的思想,这就是“天人之道”或研究“天人之道”的“天人之学”。 “哲学”之名的引进,源于日本近代思想家西周用“哲学”来翻译西方的“philosophy”。西周先是把“philosophy”翻译为“希贤学”或“希哲学”,取宋儒周敦颐所谓“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将“philosophy”理解为“希求贤哲之智之学” 。在1874年出版的《百一新论》中,西周始把“philosophy”译为“哲学”,他说:“将论明天道人道,兼立教法的philosophy译名为哲学。”应该说,“哲学”这个译名的成立一开始就具有了“会通中西”的特点。 将“philosophy”译名为“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有“知人则哲”和“哲人”的表述当然有密切的关系。“哲”的意思就是“智”或“大智”(《尚书正义·皋陶谟》),而“哲人”乃指“贤智”之人(《尚书正义·伊训》)。孔子在临终时慨叹而歌:“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记·孔子世家》)据此,孔学亦可谓“哲人之学”。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讲过,西方关于哲学的定义从来就不是一定的,每个人根据自己哲学及对哲学的理解做出了不同的规定。 20世纪以来,就中国来说,大概有4种哲学的定义:谢无量是第一个作《中国哲学史》(1914)的,他以中国哲学的内容来定义,说中国“古有六艺,后有九流,大抵皆哲学范围所摄”。九流就是九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都是中国哲学所包含的。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儒家之秘要,哲学之统综”。谢无量实际上是以儒家为主,基本上以传统儒家的史观来写哲学史。 谢无量(1884—1964),男,四川乐至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 学习目的 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胡适《中国哲学史·导言》) 案,胡适是按照实用主义的思想为指导来下这个定义的,胡适讲的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人生切要的问题就是哲学。 因为人生的切要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种类也有许多种。例如: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教育哲学)五、社会国家应该怎样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胡适《中国哲学史·导言》) 胡适(1891—1962),徽州绩溪人。曾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谈到:为方便起见,兹先述普通所认为哲学之内容,知其内容,即可知哲学之为何物,而哲学一名词之正式的定义,亦无需另举矣。”知道哲学的内容,就知道哲学的定义是什么。哲学的内容是什么?他说按照西洋哲学来看,第一是宇宙论,是对于世界的道理;第二是人生论,对于人生的道理;第三是知识论,对于知识的道理。即哲学就是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第四种是辩证法和唯物论。李石岑所作的《中国哲学十讲》认为:应以什么是物质的回答来决定哲学的性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