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蚌科动物分子系统进化遗传多样性及研究.pdf

中国蚌科动物分子系统进化遗传多样性及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摘要 摘 要 胁最严重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分布于全世界各地,全球有142属600多种, 其中北美和亚洲种类较多。由于其生态学、经济上的重要性,以及其复杂的生 活史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现象引起了动物生态学家、分类学家、保护生物学 家、贝类学家和遗传学家的广泛兴趣。中国蚌科物种丰富,以往物种的鉴定及 种上阶元的分类主要依据贝壳的形态特征,由于贝壳的形态特征往往会随着环 境变化而有差异,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而容易导致分类上的混乱,一些物种 的分类地位也需进一步研究。对我国蚌科的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 将能完善我国蚌科的分类系统,也能提供蚌科动物的群体遗传学研究和种质资 源保护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本研究以中国蚌科21个物种为材料,应用测序的方法,对各个种的单个个 体的线粒体基因(包括C01和NDI)和核核基因组DNA的内转录间隔区(包 括ITSl和ITS2)序列进行分析,同时应用11对引物,对其中的8个种,240 个样本进行了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构建了中国蚌科动物的分子系统发育树, 并揭示了8个蚌种的遗传多样性特征。主要结果如下: 1.基于线粒体基因C01、NDI序列的蚌科系统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测序所得的C01、NDl两个线粒体基因部分DNA片段的A+T含量明显高 于G+C含量,这一结果与前人报道的淡水贝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线粒体基因 C01序列的碱基转换与颠换的比值(R)略比NDl的小,分别为1.4和1.6。 基于C01和NDl两个基因同源序列分析的种内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在C01 基因序列中,橄榄蛏蚌的种内遗传距离最大,为0.0639,可能是因为其样本地 理来源不同(来源于江西省和湖北省两个省)造成的,因为其它物种的样本都来 自于江西省。其次,圆顶珠蚌和洞穴丽蚌两个种的种内遗传距离也较大,分别 为0.0622和0.0408,说明圆顶珠蚌和洞穴丽蚌这两个物种种内个体间的遗传变 异较大,即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已被列入动物保护名录中的濒危动物微红楔蚌 的种内遗传距离最小,为0.0001,说明微红楔蚌种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较小, 摘要 即缺乏遗传多样性。 基于C01和NDl两个基因同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基因的种间平均遗 传距离都为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10多倍,说明C01和NDl两个基因的DNA 序列均能够对被研究的蚌科动物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在两个基因中,蛏蚌属 (包括河蛏蚌、三角蛏蚌、橄榄蛏蚌和龙骨蛏蚌)和无齿蚌属(包括蚶形无齿蚌、 圆背角无齿蚌和椭圆背角无齿蚌)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种间遗传距离。同时在 NDl基因中,射线裂脊蚌与蛏蚌属的遗传距离也较大。依据两个基因可知,种 间遗传距离小于平均种内遗传距离的物种为:三角蛏蚌和河蛏蚌的种间遗传距 离,中国尖嵴蚌和卵形尖嵴蚌的种间遗传距离。而圆背角无齿蚌和椭圆背角无 齿蚌之间的遗传距离则介于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和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之间,表明 对这两个亚种的分类地位是合理的。而在NDl中,矛蚌属各物种间的遗传距离 比较小。 用NJ法建立的两个基因的分子系统树结果基本一致。各物种明显形成三个 分支。珠蚌属、楔蚌属、裂脊蚌属、尖丽蚌属、矛蚌属、尖嵴蚌属形成一支; 无齿蚌属单独形成一支;蛏蚌属、帆蚌属和丽蚌属的洞穴丽蚌形成一支。这三 支分别隶属于珠蚌亚科、无齿蚌亚科和小方蚌亚科,其中珠蚌亚科和无齿蚌亚 科形成姐妹群,而小方蚌亚科是珠蚌亚科和无齿蚌亚科共同的姐妹群。 在蛏蚌属内,河蛏蚌和三角蛏蚌二者的种间距离小于种内距离,且分子树显 示两个物种也聚在一起,说明这两个物种可能是一个物种。同时系统树也显示, 橄榄蛏蚌和龙骨蛏蚌关系较近,而河蛏蚌、三角蛏蚌与橄榄蛏蚌、龙骨蛏蚌的 关系均较远。 ’ 2.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l、ITS2序列的蚌科系统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通过测定内转录间隔区ITSl和ITS2的部分序列,分析了蚌科动物这两个基 因的碱基组成,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并应用NJ建树法建立了蚌科动物的两个 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被研究的蚌科动物在这两个基因中的碱基组成均是GC 含量高于AT含量,符合动物内转录间隔区这部分基因序列的特征。平均种间距 离大于种内距离,能对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作出准确的判断。基于ITSl和ITS2

文档评论(0)

ygxt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