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苏教版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docVIP

《苏教版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教版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doc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典型实例,使学生经历算法设计的全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逻辑结构,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表达算法,并能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整理成程序框图。36的余数6,再将前面的除数36作为新的被除数,366=6,余数为0,则此时的除数即为78和36的最大公约数。 理论依据: ,得与有相同的公约数 更相减损之术 指导阅读课本P----P,总结步骤 步骤: 以两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即78-36=42;以差数42和较小的数36构成新的一对数,对这一对数再用大数减去小数,即42-36=6,再以差数6和较小的数36构成新的一对数,对这一对数再用大数减去小数,即36-6=30,继续这一过程,直到产生一对相等的数,这个数就是最大公约数 即, 理论依据: 由,得与有相同的公约数 算法: 输入两个正数; 如果,则执行,否则转到; 将的值赋予; 若,则把赋予,把赋予,否则把赋予,重新执行; 输出最大公约数 程序: a=input(“a=”) b=input(“b=”) while ab if a=b a=a-b; else b=b-a end end print(%io(2),a,b)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分析研究,独立的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由学生回答求最大公约数的两种方法,简要说明其步骤,并能说出其理论依据。 由学生写出更相减损法和辗转相除法的算法,并编出简单程序。 教师将两种算法同时显示在屏幕上,以方便学生对比。 教师将程序显示于屏幕上,使学生加以了解。 数学教学要有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把要学的知识重新创造出来。这种再创造积累和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在教学中应创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分析,动手实践,从而主动发现和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 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用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为载体来讲解算法的有关知识,强调了提供典型实例,使学生经历算法设计的全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逻辑结构,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表达算法,并能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整理成程序框图。为了能在计算机上实现,还适当展示了将自然语言或程序框图翻译成计算机语言的内容总的来说,不追求形式上的严谨,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相应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P, 步骤: 第一,从半径为1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计算它的面积; 第二,逐步加倍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分别计算圆内接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正四十八边形…的面积,到一定的边数(设为2m)为止,得到一列递增的数, 第三,在第二步中各正边形每边上作一高为余径的矩形,把其面积与相应的面积相加,得,这样又得到一列递增数:,,,…,。 第四,圆面积满足不等式  估计的近似值,即圆周率的近似值。 算法: 设圆的半径为1,弦心距为,正边形的边长为,面积为,由勾股定理得 , 则 图可知,正边形的面积等于正边形的面积加上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和,即 () 利用这个递推公式,可以得到正六边形的面积为, 由于圆的半径为1,所以随着的增大,的值不断趋近于圆周率。 程序: n=6; x=1; s=6*sqrt(3)/4; for I=1:1:16 h=sqrt(1-(x/2)?2); s=s+n*x*(1-h)/2; n=2*n; x=sqrt((x/2) ?2+(1-h)?2); end print(%io(2),n,s)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识图,分析。 教师概括割圆术的步骤,学生观察图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步骤较复杂,教师注意结合图形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通过教师分析的割圆术的步骤,又学生讨论制定割圆术的算法,教师注意指导,适当提示,引导学生出现算法中的递推关系。 教师将算法显现在屏幕上,又学生对应写出简单的程序。 割圆术是从圆内接六边形开始,让边数逐次加倍,逐个算出这些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从而得到一系列逐次递增的数值。在但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现在有计算机,我们只需利用刘徽的思想,寻找割圆术中的算法,即运算规律,计算机会迅速得到所求答案。 分析刘徽割圆术中的算法是难点所在,学生先阅读课本,有初步印象之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割圆术的步骤,在此基础上,又学生将所分析的步骤写为算法,引导学生体会算法的核心是一般意义上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具体化。面临一个问题时,在分析、思考后获得了解决它的基本思路(解题策略),将这种思路具体化、条理化,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画出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这个过程就是算法设计过程,这是一个思维的条理化、逻辑化的过程习题1—3 1,2 选作 习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yt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