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词“鸡婆头”得名探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方言词“鸡婆头”得名探源.doc

四川方言词“鸡婆头”得名探源 古代文献、现代方言和民俗文化的考察,认为流行于四川部分地区的面食“鸡婆头”就是古代的“馎饦”,是一种水煮的面片。“馎饦”称为“鸡婆头”,是词的词源结构被错误联想、歪曲理解的结果。   关键词:鸡婆头 馎饦 俗词源   “鸡婆头”是流行于四川部分地区的具有独特地方风味的一种面食品。在卖“鸡婆头”的店子里,如果问到为什么这种食品叫“鸡婆头”,店主都会遗憾地笑着摇摇头,谁也讲不清这个称呼从何而来。从各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看,“鸡婆头”名称的来历,民间主要有两种解释:1.旧时四川一些地区戏称女人为“鸡婆”,因为“鸡婆头”面片像包在女人头上的长布帕而得名。2.因为“鸡婆头”形状不规则,像鸡冠而得名。这两种解释都很值得怀疑。在四川农村,有一点岁数的人,不管男性女性,都常常会在头上包长布帕,并不限于妇女,所以第一种说法不可信。“鸡婆头”形状虽然不规则,但与鸡冠的形状差别较大,何况与“鸡婆头”形状更为相像一些的不是鸡婆(母鸡)的冠子,而是公鸡的冠子,所以第二种说法也存在问题。   目前四川部分地区流行的“鸡婆头”,缪树晟编著的《四川方言词语汇释》解释为:“将面粉发好后扯成一寸宽左右的面块儿,于沸水中煮熟,加入调料即可食用。”(缪树晟,1989)其制作程序大致是:加水把面揉好,再一小块一小块地揪下来,用手一边沾水,一边尽量把面块扯得又宽又薄,随即放到沸水里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蔬菜一起煮),然后盛到碗中食用。这种面食的最大特点是色泽光亮,口感滑嫩。从“鸡婆头”的制作工序和形制看,它应该就是中古时期十分盛行的一种面食——馎饦。“馎饦”,又叫“不托”“饣不饦”,今天的工具书对它的解释往往语焉不详:《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解释为“一种面食”,过于宽泛;《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等解释为“一种水煮的面食”,虽然解释更详细了一点,但我们对它的具体形状还是不清楚。实际上,“馎饦”和“鸡婆头”一样,是古代一种水煮的片状面食,最早记录“馎饦”这一食物的《齐民要术·饼法》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1)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着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齐民要术译注》在注释“馎饦”时说:“据所记即今‘面皮’”(缪启愉、缪桂龙,2006)。这是不确切的,因为“馎饦”是一种单独的面食品种,并非用来做包子、饺子、馄饨等面食的皮儿。下面几个用例也可以证明“馎饦”是一种片状面食:   (2)又初造时,忌人吃着馎饦片子,切防家人背食之,即不成矣。(唐韩鄂《四时纂要·七月》)   (3)王文公凝清修重德,冠绝当时。每就寝息,必叉手而卧,虑梦寐中见先灵也。食饣不饦面,不过十八片。(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   此处明确称“馎饦片子”,并用量词“片”称“馎饦”。   (4)游师雄景叔,长安人,范丞相得新沙鱼皮,煮熟翦以为羹,一缕可作一瓯。食既,范问游:“味新觉胜平常否?”答云:“将谓是馎饦,已哈了。”盖西人食面,几不嚼也。(宋庄绰《鸡肋篇》卷上)   这是把鱼皮误认成了“馎饦”。   (5)见一媪,可八九十,鸡皮橐背,衰发可数。向女曰:“食馎饦否?”女惧,不敢应。媪遂以铁箸拨火,加釜其上;又注以水。俄闻汤沸。媪撩襟启腰橐,出馎饦数十枚,投汤中,历历有声……女大惧而号,家人尽醒,媪始去。启箦照视,则土鳖虫数十,堆累其中。(《聊斋志异》卷五“馎饦媪”)   文中的“馎饦”与如鸡蛋横切面形状的“土鳖虫”相似。可见,今天有人把“馎饦”解释为“面条”“两头翘中间凹的柳叶舟形面食”等都与事实不符。   那么,“馎饦”的名称是怎样变为“鸡婆头”的呢?这就得从俗词源谈起了。   俗词源,又叫联想词源学,是语言发展变化过程中词的词源结构被错误联想、歪曲理解的现象,其中一种类型就是,词语在传承过程中,人们已经不能了解它的得名之由,只是根据这个词语的读音,凭借自己的语象去联想,主观臆断地推测它们的来源,从而臆造出一个貌似正确的词语形式。在通常情况下,新的词语形式与旧的词语形式音节数相同,且具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如《太平广记》卷二四二引《唐国史补》中的两段:   (6)唐司空于頔以乐曲有《想夫怜》,其名不雅,将改之。 古代文献、现代方言和民俗文化的考察,认为流行于四川部分地区的面食“鸡婆头”就是古代的“馎饦”,是一种水煮的面片。“馎饦”称为“鸡婆头”,是词的词源结构被错误联想、歪曲理解的结果。   关键词:鸡婆头 馎饦 俗词源   “鸡婆头”是流行于四川部分地区的具有独特地方风味的一种面食品。在卖“鸡婆头”的店子里,如果问到为什么这种食品叫“鸡婆头”,店主都会遗憾地笑着摇摇头,谁也讲不清这个称呼从何而来。从各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看,“鸡婆头”名称的来历,民间主要有两种解释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