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腐败犯罪人员的心理风格分析及预防对策.doc
腐败犯罪人员的心理风格分析及预防对策
摘 要:心理风格理论是分析国家公职人员走上腐败犯罪道路心理根源的理论之一。分析发现,腐败犯罪人员的心理风格不健全,其心理动力风格歪曲,且动力性过强,心理制动风格缺乏,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心理表现风格突出表现在性格上的两面性。因此,预防腐败犯罪,心理制动风格是关键,应加强信念教育,提升“制动”力量;重视心理分析,释放“制动”力量;坚持优化环境,规范职务行为,使国家公职人员形成健全的心理风格,达到预防腐败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腐败犯罪;心理风格;分析;预防
中图分类号:DF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53(2012)03-0013-05
Analysis and Preventative 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Style in Corruption Crimes
CUI Wen-bo,HAN Hai-kuo
[WT5](Department of Criminology,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Psychological style theory is one of theories that analyses the psychological resource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corruption.Psychology of the corrupted officials is diseased,their dynamic character is distorted and abnormal;psychological control is insufficient,and they don't develop a right concept,having a duel psychological style.Therefore,in order to prevent the corruption crimes,the key is psychological control.We need to strengthen faith education,helping them control themselves;we also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releasing the power of control.In addition,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and restraining the duty behavior are necessary.In this way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is formed and corruption crimes can be prevented.
Key words:corruption crime;psychological style;analysis; prevention
腐败,是一种出于私利而对公共权力的不正当使用,是世界上各种政治体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腐败犯罪是指不法的政府官员利用职务便利,通过权力寻租、索贿、受贿和贪污等手段,或者与社会不法分子相勾结,互相利用,坑害国家和集体利益并谋取包含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内的种种私利,损害国家和政府威信,腐蚀社会健康肌体,败坏社会风气,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类犯罪行为的总称。
当前,党和政府下大力气打击腐败犯罪,提高待遇、财产申报等各种措施接踵而来,但腐败犯罪并未因此举措而明显减少。最高人民检查院资料显示,2011年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2567件,其中贪污贿赂大案18464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524人(含厅局级198人、省部级7人)。[2]从上述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过去的反腐措施主要特点为“外部预防”,而忽略了对国家公职人员有针对性的“内部疏导”,这就凸显了对腐败犯罪人员心理研究的重要性。
当前,学术界已经开始了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其犯罪的心理根源是社会环境和社会经济矛盾。[3]其主要的心理表现是贪图虚荣心理、心存侥幸心理、自相矛盾心理、吃亏补偿心理、权钱交易心理、投机赌博心理、迂回逃避心理和相互攀比心理。[4]研究成果固然可喜,但也存在疑问,如果说犯罪的心理根源是社会环境和社会经济矛盾,但所有的公职人员都处在同样的环境下,为什么只有一小部分蜕化变质?腐败犯罪人员产生了这么多的不良心理,但促使产生这些心理的深层次原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