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BA写作论说文经典写法》.doc
论说文写作大纲
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
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材料充实;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语言规范、连贯、得体;
字体端正,文面整洁;
鼓励发挥创造性。
论说文点评
例1
融“危难”以铸“新生”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不期而至的天灾往往也是一种考验,一次锻造。
“生于忧患”——两千年前的先贤这样告诉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次危难也是一次切除痼疾正本清源的机遇。如果没有这场天灾,我们不知道我们城市的危机处理第系统何其脆弱,不知道我们一些官员对于民生麻木到何等程度,不知道百姓对于“公开与透明”有着怎样的渴望,更不知道多年“安乐”之后,很多人对于危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孱弱至此。
同样,没有这场危难,我们也难以测度潜埋于民族深处的向心力原来竟如此巨大,难以切身感受我们拥有一个怎样可敬可佩的领导集权,难以体会白衣战士经年的无私奉献,更难以知晓那些普通劳动者坚守危险岗位时的责任感和勇气---------
病毒无情,在人们尚未彻底认识“非典”传播救治规律之前,这样的危难可能还会持续,如何化“危”为“机”,融“危难”以铸“新生”,不仅是对政府的考验,对实践“三个代表”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全体国民勇气、信心与智慧的考验。
温家宝总理与北大学生共进午餐时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多灾多难,但始终是压不垮的,愈挫愈勇,愈挫愈奋。我相信经历这场灾难之后,我们的人民会更加团结一心,我们的民族会更加坚强。”中国将因非典而更具奋进的勇气,我们不会再恐慌。
生于忧患,天佑华夏!
(沧桑看云,《北京青年报》2003-05-22)
[点评]
这篇短文的亮点在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
开头指出,天灾对一个民族而言,是一种考验,一次锻造,观点既明确又深刻。
中间第二、第三段,从反面提出问题,“如果没有这场灾难”,用四句“不知道”,列举出种种反面现象;又用四句“难以”,列举出种种正面现象。巧用排比句的好处,一是增强气势,二是概括全面。
结尾以温总理的话代替论证,既深刻又巧妙。
例2
谁是张国荣
数学家苏步青病逝,有人会问:谁是苏步青?物理学家袁家骝辞世,也有人会问:袁家骝是谁?可是,影星张国荣驾鹤西去,如果还有人问:谁是张国荣?大家一定怀疑他是不是外星人。的确,可以不夸张地说,当今中国,已很难找到一个一点儿也没听说过张国荣的人,这就叫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如果“行功论赏”,传媒无疑居功至伟。
你只要上因特网,任何一个带有搜索功能的网站,都能轻而易举地查到数万条张国荣的新闻,或者看报,就会成百上千次地看到张国荣的名字;你说俺没文化,不识字,那你总要看电视、听广播吧,那更是声情并茂,到处都是“哥哥”的消息。真可谓铺天盖地,无缝不入,直扑你的耳朵、眼睛、想躲都没地方躲。
要是仅限于对张国荣之死知道了,议论了,叹息过,也就算了,照样过日子,那倒也无所谓,毕竟“人固有一死”,“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从24楼往下做“自由落体”运动,不论是大名鼎鼎的演艺明星,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而如果像某些星迷那样,因此而茶饭不思,五内俱焚,终日以泪洗面,甚至痛不欲生,那就有点不值当了,尽管这是他的自由。
要是星迷们那一阵子难受过去了,泪也流了,神也伤了,该纪念也纪念了,该祭奠也祭奠了,然后擦干眼泪,振奋精神,再追新星,也是情理所在,合乎逻辑的选择。怕就怕有些超星级星迷沉湎于此,不可自拔,终日心神不安,思绪恍惚。看报,报上是“哥哥”的报道;上网,网上是“哥哥”的信息;看电视,屏幕上是“哥哥”的旧新闻,白日梦鬼,只见“哥哥”招手,于是便“我也来了”,走上张国荣的路。我这还真不是随意杜撰,自张国荣跳楼后的三天里,香港就有六人自杀,而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近日也发生多起自杀未遂事件,其中就不乏狂热的追星族,被心理专家称为“张国荣现象”(4 月8日《北京青年报》)。
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属于人只一次。所以,任何负责任的媒体都应该教育提醒人们关爱生命,而不能给自杀提供任何美丽的理由,包括明星的自杀。可是,不知是为了逞口舌之快,还是表明自己的独到见解,某些传媒和名人却在有意无意地渲染美化张国荣的自杀,或曰“诗意的逝去”,“飘然而去”,或曰用死亡“完成了一个传奇”,或曰“为了让青春永驻”,“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等等。这对于饱经风霜的人来说,当然不会有啥影响,就当是发高烧说胡话;可对那些涉世未深天真幼稚的追星族来说,就可能是致命的诱惑,如果他们也想像心中的偶像那样“让青春永驻”,也“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悲剧就可能发生。鉴于此,如果你是一个负责的娱记,如果你是一个有良知的写手,那么,对张国荣之死那亢奋的渲染,那“诗意”的炒作,就请到此为止吧,各位也该歇歇了。
(陈鲁民,《中国青年报》2003-04-11)
[点评]
这是一篇杂文,杂文是议论文的一种。
面对张国荣之死,媒体进行了大量不负责任的炒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