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ppt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宁津县人民医院 王志国 病 原 学 化脑的致病菌与患儿年龄关系密切: 新生儿:大肠杆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 婴幼儿:B型噬血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所致; 病 原 学 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奈瑟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 流行病学 化脑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差异很大。 美国:年发病率约为5-10/10万。5岁87/10万,5岁仅2.2/10万,2岁占本病的75%,高峰发病年龄为6-12个月。 我国化脑的发病率至今无官方数据。 流行病学 B型噬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好发春秋季。 萘瑟脑膜炎双球菌好发于冬春季节。 新生儿化脑常缺乏明显的季节特点。 病 理 脑组织表面、脑沟、蛛网膜下腔、脊髓表面、脚间池、交叉池及颅神经鞘周围等均可见炎性渗出物。主要是多核白细胞,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在病变极期可伴有浅表皮层肿胀、水肿、坏死,脑实质出现不同程度的受累。 发 病 机 制 多数化脑由体内感染灶(如上呼吸道、皮肤、脐带残端等)经菌血症或败血症过程侵犯至脑膜。 少数化脑可由于邻近组织感染扩散所致(如中耳炎、鼻窦炎、头面部软组织感染、皮毛窦感染、颅底骨折或颅骨骨髓炎和脑脊膜膨等)。 。 发 病 机 制 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前驱感染,多数病例局灶感染的症候轻微甚至缺如。 临 床 表 现 1.起病 ①急骤起病,常见于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的暴发型,迅速出现进行性休克、皮肤紫癜或淤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在24小时内导致死亡; 临 床 表 现 ②急性起病,常见于流感杆菌及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发病前常有前驱感染,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症状。 临 床 表 现 2.非特异性表现 常见有发热、食欲下降和喂养困难,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疲倦,关节痛,皮肤体征如淤斑、紫癜或充血性皮疹等。小婴儿在化脑早期可表现为易激惹、烦躁哭闹、眼神呆滞等。-要重视热退后的精神萎靡 关于流感与早期颅内感染的鉴别 1、提高对颅内感染的警惕性; 2、热退后头痛情况—仍痛,应注意。 3、热退后精神情况--精神萎靡、嗜睡要小心。 4、热退后呕吐情况。 临 床 表 现 3.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1)脑膜刺激征 包括背痛、颈项强直、Kerning征和Brudzinski征等。但在1岁或1岁半以下小儿,这些表现可不甚明显。 (2)颅内压增高 典型表现为剧烈头痛和喷射性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心动过缓、呼吸暂停或过度通气。婴幼儿可前囟膨隆、紧张或骨缝增宽。重症患儿可出现去皮层和去大脑强且、谵妄、昏迷或脑疝。 临床表现 去皮层状态:指双侧大脑皮层广泛性损害,引起皮层机能丧失,而皮层下机能保存的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去大脑强直:是一种反射性的伸肌紧张性亢进,是由于中脑水平切断脑干以后,伸肌反射的亢进:全身肌紧张、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谵妄:意识障碍、行为无章、没有目的、注意力无法集中 。 临 床 表 现 (3)局灶体征 多由血管闭塞引起,常见有偏瘫、感觉异常及颅神经(Ⅱ,Ⅲ,Ⅳ,Ⅵ,Ⅶ,Ⅷ等)受累。 临 床 表 现 (4)惊厥 原因有脑实质炎症、梗塞或电解质紊乱。 发生率为20%-30%,以B型噬血流感杆菌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多见。 病程早期的惊厥发作与预后无关,如在发病3-4天以后仍有惊厥发作,或发作难以控制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临 床 表 现 (5)意识障碍 颅内压增高、脑实质病变或低血压均可引起。 表现为嗜睡、迟钝、谵妄和昏迷。 昏迷常发生于肺炎链球菌或脑膜炎双球菌,流感杆菌所致者发生率较低。 一旦发生昏迷,常提示预后不良。 临 床 表 现 (6)其他 个别病例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或横贯性脊髓炎而表现为截瘫、感觉异常或尿潴留等。 临 床 表 现 4.新生儿化脑的临床特点 多起病隐匿,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可有发热或体温不升、呼吸节律不整、心率减慢、拒乳呕吐、紫绀、黄疽加重等非特异性症状。查体常仅见前囟紧张,很少出现典型的脑膜刺激征,极易误诊。 临 床 表 现 5.并发症 (1)硬脑膜下积液 发生率高达80%,但其中85%-90%无相应的临床症状。常见于1岁以内的噬血流感杆菌或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儿。1岁半以上小儿少见。 临 床 表 现 发生机制可能与以下2个因素有关: ①化脑时脑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易于进入硬膜下腔; ②硬脑膜及脑血管表层静脉发生炎性血栓,其中穿过硬膜下腔的桥静脉炎性栓塞的影响更大,可引起渗出或出血,局部渗透压增高,因此水分进入,形成硬膜下积液。 临 床 表 现 硬脑膜下积液:多发生于起病7-10天之后。 临床特点: ①化脑经有效治疗3天左右体温仍不降,或退而复升; ②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及呕吐等颅内压

文档评论(0)

我的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