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水质与水量 第一节 水资源概述 第二节 水质评价指标 第三节 水体污染 第四节 水体的自净 第五节 水质标准 第一节 水资源概述 全世界年径流量约有2/3为洪水,常常对人类害大于利,其余1/3加上少量地下水,总量约14万亿m3,人均约9000m3。 亚洲、非洲水资源紧张。亚洲人均水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一半,而且亚洲的河川径流量是最不稳定的。非洲的刚果河是世界第二大河,其径流量占非洲大陆水量的30%,但它主要流经人口稀少的原始森林。 北美、南美、前苏联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很不均衡。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是世界第一大河,占美洲大陆水量的60%,但流经的地方大多是无人居住的地区。北美、中美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值的2倍,但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都很缺水。前苏联的三大河流流入北冰洋,流域大都远离居民区。欧洲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特别是东欧、南欧更是缺水。 2.1.1水资源的基本概念 最早提出”水资源”概念: 189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成立水资源处; 主要任务是对地表河川径流和地下水进行观测;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水资源被定义为“全部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 1963年英国的《水资源法》中,水资源又被定义为“具有足够数量的可利用水资源”,在这里则强调了水资源的可利用性特点。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制定的《水资源评价活动——国家评价手册》中,水资源则更详细地被定义为“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资源,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中国: water resources(水资源/水利) 《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自然界各种形态(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天然水,并将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作为评价的水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人类能够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包括天上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包括土壤水)、冰川、海水等 。 狭义的水资源,是指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特 征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我国的淡水资源 水量需求 20世纪全球用水量增长率急剧增加,特别是1940年以后。 农业用水1900年至1999年增加了10倍。 用水量的增加几乎使人口增加3倍。 2.1.5 被忽略的概念——水质 从广为传播的水资源人均占有率以及缺水国家的国家排名榜这类只论水量的权威信息中,于是就会认为水量是水资源的首要问题。 在联合国以及世界银行等机构所发表的涉及发展中国家饮用水问题的权威性报告中,所用的“缺乏干净安全的饮用水”、“不卫生的水”一类词语,就没有“水质”的位置。 “污染”本来是指水质不良的原因或现象,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起了忽略水质概念的作用。 水质概念的出现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水质法案Water Quality Act,首次将水质标准的概念引入水污染控制法规中。开始了水域按水质标准划分等级的时代。 1972年联邦水污染控制法案修正案导致了成立国家水质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water quality),水质的重要性进了一步 。 1981年水文学将水质与水量并列论述;带有“污染”一词的学会逐渐改名为“水质”为主词,如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Water Pollution Research 改为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Water quality. 温度 1. 测定的意义 水中的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生物反应) 水中的溶解氧(1atm下温度的影响) 嗅和味(Odor Taste) 清洁的水是无嗅无味,有味的原因: 水中生物活动 化学污染物 水处理副产物 定性描述 取一定体积的水放于锥形瓶中,在20℃和煮沸 稍冷后闻其味 臭、很臭等 涩、甜、苦等 定性描述:嗅气强度的六级标准 嗅阈值:水样用无嗅水稀释至刚能察觉时的稀释倍数。 =(水样体积+无嗅稀释水体积)/水样体积 我国规定饮用水的嗅阈值必须小于2 味:也可用类似嗅的六级表示 色度 (Color) 1.真色与表色 真色(True Color) 由水中的溶解物质和或胶体物质产生的颜色。水质分析中一般指真色 表色(Apparent Color) 由水中的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以及悬浮物质综合产生的颜色 典型的高色度废水:印染废水、染料工业废水、造纸废水等等 饮用水中的色度主要来源于有色有机物:Humic acid,Fe等 2.色度测定方法 钴比色法——规定1升水中含有相当于1mg铂时所产生的颜色为1度 铂钴法:氯铂酸钾、氯化钴 铬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