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税与碳交易的减排效果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碳税和碳交易的减排效果研究 摘 要 碳税和碳交易都能导致能源的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控制二氧化碳 排放的目的。但是碳管制政策还有第二个目的,即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考虑到两个目 的,假设新的低碳技术可以充分扩散,在碳管制政策分别为固定和可作调整的情况下, 是否有其中一种政策优于另一种呢? 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需求弹性,或者说产出价格是否处于需求曲线的高弹 性区域,也取决于新的低碳技术可以实现的碳排放改进尺度。用技术转换模型来解决这 个问题,得出的结论为:在较宽松的假设条件下,对于两个政策来说,碳排放量都直接 取决于均衡时的总产出和单位产出的碳排放率,而技术创新者的许可收入都是市场利润 总额给定的一个分数,这个分数等于技术创新者能实现的碳排放量减少率。 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中国,能源需求缺乏弹性,且产出和能源使用 量高度相关。这意味着,固定的碳管制政策下,碳税比碳交易实现的碳排放量更少,且 对技术创新者来说,碳税比碳交易更有利可图;如果为实现静态效率而对碳管制政策作 调整,会减少碳交易机制中的碳排放量,却增加碳税机制中的碳排放量;如果在低碳技 术创新充分扩散后将两种碳管制政策作调整以实现产品市场的静态效率,则两种碳管制 政策下,碳排放量和技术创新者可获得的收益都是相同的。 在碳税政策下,创新者可以从技术充分扩散中获利;而在碳交易政策下,因为技术 扩散使供给扩张,增加了能源使用量,降低了产品价格和专利使用费,并且厂商购买低 碳技术专利授权的意愿减弱,因此创新者的利润受到碳排放权市场的侵蚀。在碳交易制 度中,规制者在确保静态效率即技术充分扩散时控制产品价格的能力较弱。因为再大碳 排放改进尺度的技术也会充分扩散,所以对研发投资的激励很小,而在碳税制度可以避 免这种侵蚀,从而激励创新,达到更好的碳减排效果。 关键词:碳税,碳交易,技术转换模型,创新激励 I Research 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s of Carbon Tax and Carbon Trade Abstract Both Carbon taxes and Carbon trade can lead to the efficient use of energy in productions, so as to control carbon emissions to the extent which is efficient with existing technologies. However, the regulatory policy has a second role, that is to encourag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lower-carbon technologies. With both roles and the assumption of fully diffused technology in mind, is one of the policies better than the other? The answer depends partly on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in other words, whether the price of energy based production is in the elastic or inelastic part of the demand curve. It also depends on the size of the intended emission improvement. Addressing this question in a technology switching model, the answer (under mild conditions) is that, for

文档评论(0)

llllss93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