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材沟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修改版.doc

  1. 1、本文档共1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捡材沟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修改版.doc

捡材沟煤矿2012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 第一章 总 则 1、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实现安全生产,并达到防范于未然,变事故的事后处理为事故的事前预防,矿井一旦发生各类灾害事故时,能及时有效的控制事故的扩大,迅速抢救遇害人员和矿山物资的目的。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结合我矿实际,特编制《水城县捡材沟煤矿2012年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 2、该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必须向全体职工贯彻落实,所有人员必须熟悉矿井的救灾路线,每年必须至少组织一次矿井救灾演习,对演习中发现的问题,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在每季度前15天内,矿总工程师必须根据矿井的自然条件和采掘的变动情况,组织有关部门和负责人进行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的修改和补充。 第二章 矿井情况简介 一、地理位置、交通情况 位置及交通:矿区位于水城县阿戛乡马场村,距水城县政府23Km,六盘水市32 Km,行政区划隶属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阿戛乡。矿山公路与玉马公路线相接,距水(城)黄(果树)高等级公路法那收费站2公里。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3′29″—105°04′11″,北纬26°25′45″—26°26′25″,详见交通位置图。 交通位置示意图 二、井田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 中山地貌,单面山地形,有顺向小溪沟。 2、气候条件 煤矿位于亚热带温凉春干气候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年平均气温12.3℃,最高气温31.6℃,最低气温-11.7℃。年平均降水量1223.6mm,年平均日照数1555.6h,年无霜期25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2.5m/s。由于受区域性气候的影响,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倒春寒、冰雹、秋风、霜冻、凝冻等,暴雨常引起水土流失。 3、矿区地表水 矿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流水,有六条季节性沟谷溪流,其流向均由南西向北东流入百车河;溪沟中水量受季节控制明显,雨季流量大,平时流量小甚至干涸,一般为0.98L/S。长年性地表流水为矿区外发源于西面、流向自南西向北东流入矿区以北的百车河;百车河流量迅速,受大气降水影响,季节变化明显,雨季大、旱季小,一般流量在15.773~151.29L/S;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位于矿区北东面的百车河,高程为1180m左右,区内地表水流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大。 4、地震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得知,水城县境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5、地温 矿区范围内未发现高温异常区,地温正常。 三、矿井建设情况 一)、开拓系统 井口及工业场地选择井田东部矿界附近,采用平硐进行开拓,布置有主平硐、副平硐、回风平硐三个井筒。主平硐铺设胶带输送机运输煤炭,副平硐铺设轨道作辅助运输,回风平硐安设主要通风机作专用回风,原煤通过胶带输送机运至工业场地,然后装车外运。 一采区的开拓系统:回风平硐从K40煤层底板开口以3‰的坡度施工至揭穿K17煤层;主平硐、副平硐从K40煤层底板开口以3‰的坡度施工至揭穿K17煤层后施工井底联络巷贯通,在井底联络巷内开口施工一采区轨道石门至揭穿K22煤层并进入K22煤层底板,然后沿K22煤层底板向上施工一采区轨道上山至+1368m标高后施工一采区绞车房及回风通道与回风平硐贯通、在井底联络巷内开口施工一采区回风石门至揭穿K22煤层并进入K22底板,然后沿K22煤层底板向上施工一采区回风上山至+1368m标高后与绞车房回风通道贯通,形成一采区的开拓系统。先开采K17号煤层,然后依次开采K22、K23、K24a、K32、K33、K35b,K39、K40号煤层。 矿井已按设计要求的生产系统完成所有的井巷工程量,并按设计的首采面位置及备用工作面的位置布置了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头,达到了采掘比例1:2,生产系统完全达到联合试运转的要求。 二)、采掘生产系统 1、采区巷道布置 在主平硐K17煤层见煤点沿煤层走向北掘60m后沿煤层倾斜方向向上施工行人上山至+1341m标高,从行人上山起坡点往上20m处沿煤层走向向北施工1172运输巷;在回风平硐揭穿K17煤层处沿走向向北南施工1172采面回风巷;运输、回风两巷经采面切眼贯通后构成1172首采面;利用原在K17煤层中布置的旧巷,向下施工26m岩石斜巷与K22煤层中布置的回风上山沟通,形成1172采面独立的回风系统。在轨道上山绞车房平台北翼施工+1368轨道石门,与K17煤层贯通后形成1172采面材料运输通道;从1172运巷与行人上山交叉点沿煤层向南施工运煤道与主井沟通,安设转运刮板机后构成1172采面运煤系统。 从行人上山+1341m标高处沿煤层走向向南施工1171采面运输巷,利用38m原有的石门与轨道上山沟通,形成1171

文档评论(0)

2232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