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鱼经济增长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著鱼经济增长点

把发展抚仙湖土著鱼作为沿湖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现状 (一)土著鱼种产量直线下降。抚仙湖的土著鱼多达25种,其中特有鱼类12种,鱼康 鱼良 鱼、云南倒剌鱼巴 (俗称青鱼)、金线鱼巴、抚仙鱼占被称为抚仙湖“四珍”,其中又以鱼康 鱼良 鱼最为著名。鱼康 鱼良 鱼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成为朝廷贡品而享有盛誉,加之别具一格的“车水”、“香把”捕鱼方式和“铜锅煮活鱼”的独特韵味,使鱼康 鱼良 鱼极具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四珍”中的极品,抚仙湖渔文化的核心。鱼康 鱼良 鱼曾经是抚仙湖的主产鱼类,最高年产量达500吨。1987年前,抚仙湖土著鱼产量占全湖渔业总产量的80%左右。近几年来,由于污染加剧、捕捞工具日愈先进、捕捞强度加大和外来鱼类的影响等诸多原因,抚仙湖土著鱼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01年全湖土著鱼产量只有3.1吨,其中鱼康 鱼良 鱼仅0.9吨、青鱼2吨、金线鱼0.1吨、鱼占鱼0.1吨。鱼康 鱼良 鱼已由渔业主要对象变成濒危物种。(见下表) 抚仙湖近年主要经济鱼类产量 单位:吨 产 年 量 份 鱼 类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鱼康 鱼良 鱼 437 199 395 225 281.9 239.6 181.7 111.5 92 75.5 52 21.5 10.4 55 1.0 0.9 银 鱼 18 231 254 1232 1145 1491 1524 1605 1584 1618 1834 1645 1580 1750 1680 (二)鱼价飚升群众发愁。随着抚仙湖土著鱼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和沿湖旅游业的发展,鱼康 鱼良 鱼、金线鱼、青鱼等土著鱼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导致鱼价连年飚升。2002年,鱼康 鱼良 鱼最高卖到2500元/公斤,平均1000元/公斤,被媒体戏称为“中国最贵的鱼”。金线鱼、青鱼也分别上升到每公斤600元和180元。而对过高的鱼价,沿湖群众不喜反忧,因为无鱼可卖,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土著鱼种群数量的下降制约了抚仙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影响了抚仙湖渔文化内涵多种效应特别是经济效应的发挥。 (三)渔业收入逐年减少。渔业收入是沿湖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由于土著鱼产量持续下降,加上银鱼价格下滑,沿湖群众的渔业收入明显减少。《农村经济和社会年鉴》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和1995年相比,原来土著鱼比较多的明星、牛摩、尖山、小湾四个村委会渔业收入大幅度下降。(见下表) 沿湖部分村委会渔业收入情况 项目 村委会 渔业收入(万元) 人均渔业收入(元) 渔业收入占总收入 1995年 2001年 1995年 2001年 1995年 2001年 明星 352 44 1645 206 51.3 12.1 牛摩 215 41.6 588 114 37 6.7 尖山 109 27.2 318 79 13.8 5.6 小湾 210 38.8 1376 254 55 17 (四)土著鱼种研究取得新进展。抚仙湖土著鱼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和鱼康 鱼良 鱼的濒危,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市政协委员把保护发展抚仙湖土著鱼种作为政协提案,呼吁全市人民共同关注并重视土著鱼的保护和发展。1999年市政府拨出专款,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开展《鱼康 鱼良 鱼的人工繁殖和种群恢复的研究》专题项目研究,通过近四年的研究和试验,今年,澄江、海口养殖基地人工繁殖鱼康 鱼良 鱼获得成功,目前鱼苗长势良好,为保护增殖鱼康 鱼良 鱼找到一条有效途径。然而,实现鱼康 鱼良 鱼种群的有效恢复,把以鱼康 鱼良 鱼为代表的土著鱼培植成为湖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现有捕捞银鱼的渔具、渔法不合理。目前捕捞银鱼的网具为湖岸边拖网,其网眼仅为0.3—0.4厘米,由于网眼过小,加之动力拖捕速度快,在拖捕银鱼的同时将其它土著鱼种的幼鱼一起误捕,1988年—1992年间的20余次调查结果显示,每捞捕1000克银鱼就会一同捕起2-3厘的鱼康 鱼良 鱼幼鱼250尾。鱼康 鱼良 鱼的再生产源遭到破坏,补充群体逐年减少,这是鱼康 鱼良 鱼逐年减产的原因之一。 2、鱼康 鱼良 鱼繁育“基地”点多,但规模化养殖繁育缺少鱼卵。 2000年海口养殖基地试养鱼康 鱼良 鱼获得成功后,部分商人、群众受利益驱动,纷纷到湖边沟洞产卵场抢购鱼卵,一方面抬高了鱼卵收购价格,另一方面使科研项目没有充足的鱼卵资源作保证,

文档评论(0)

jiqingyo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