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淀粉酶的活性芽胞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育种.docVIP

产淀粉酶的活性芽胞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育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题目 产淀粉酶的活性芽胞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育种 摘要 首先通过淀粉培养基从土壤中筛选出产淀粉酶的活性菌株,对菌株初步鉴定后进行微波诱变,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正突变菌株,并用正交实验的方法,从发酵培养基三个主要成分(玉米粉、黄豆饼粉、酵母粉)对产酶条件进行优化,实验最后利用多相分类的方法对筛选出的正突变菌株做了菌种鉴定,初步确定为短芽孢杆菌。 引言 淀粉酶是最早用于工业生产并且迄今仍是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酶制剂产品之一。淀粉酶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在造纸、印染、酿造、果汁和食品加工、医药、洗涤剂、工业副产品及废料的处理、青贮饲料及微生态制剂等多种领域具有广阔的用途[1]。现在淀粉酶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微生物[2]并通过发酵完成生产,因此筛选出高产、稳定的淀粉酶产生菌是淀粉酶生产的头等大事[3]。本文试图从土壤中分离出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通过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优化来得到高产、稳定的淀粉酶产生菌株。 研究方法 1、实验材料: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前的土壤 2、仪器设备:高压蒸汽灭菌锅、培养皿、培养基分装器、PH试纸、移液管、吸耳球、玻璃棒、量筒、三角刮、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电子天平、显微镜、三角烧瓶、洗瓶、接种针、接种环、双层瓶、擦镜纸、德汉氏小管、直尺、记号笔等。 诱变箱:微波炉(E30E-3) 离心机、721分光光度计: 3、培养基和试剂 (1)培养基:淀粉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种子培养基[4、7]、出发培养基[4、7]、糖发酵培养基、明胶培养基、柠檬酸盐培养基、醋酸铅培养基、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吲哚实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V.P.、M.R实验)、硝酸盐液体培养基、酪素培养基 (2)试剂:碘液、孔雀绿染液、番红染液、乙醚、吲哚试剂、KOH、α-耐酚、甲基红、格里斯氏试剂、锌粉、3%H2O2 、柠檬酸缓冲液、1%淀粉溶液、3,5-二硝基水杨酸(注:所用药品均为分析纯)。 4、实验方法 (1)细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将土壤系列稀释,把10-4、10-5、10-6分别涂布到淀粉培养基上,37℃倒置、过夜培养,影印,将碘液加到淀粉平板上,记录出现水解圈的单菌落的H/C值[5]。将出现水解圈的菌落进行芽孢染色,显微观察菌种形态。保菌供下次实验用。 (2)微波诱变[6]: 将新鲜斜面上的菌种转接到液体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37℃下培养18-24h。将菌液离心、洗涤、稀释,在一定功率下分别诱变30s、60s、90s,稀释菌液并涂布到淀粉培养基平板上,37℃下过夜培养,分别测水解圈的H/C值,将正突变的菌种保存到斜面培养基上。 (3) 高产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7]: 通过正交试验对高产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建立高产菌株的最佳摇瓶发酵条件。 将诱变得到的菌种接种到种子培养基瓶中培养12-16h,之后,将种子瓶中的菌液以5%的接种量分别接种到出发培养基和优化培养基中,发酵18-24h后,用DNS法测酶活及制麦芽糖-OD标准曲线,确定最佳发酵条件。 水平 实验因素 玉米粉 A(g/L) 黄豆饼粉 B(g/L) 酵母粉 C(g/L) 1 8 18 2 2 9 22 4 3 11 23 5 试验号 因素 A B C D 1 1 1 1 1 2 1 2 2 2 3 1 3 3 3 4 2 1 2 3 5 2 2 3 1 6 2 3 1 2 7 3 1 3 2 8 3 2 1 3 9 3 3 2 1 (4)活性菌株的鉴定[8]: 利用多相分类的方法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 形态鉴定:个体和群体形态鉴定 生理生化反应:将诱变得到的正突变菌株进行以下反应:糖发酵实验、甲基红实验、V.P实验、柠檬酸盐利用实验、吲哚实验、H2S实验、硝酸盐还原实验、明胶水解实验、过氧化氢酶实验、酪素水解实验、耐盐实验。(注:各实验所用培养基及试剂见附录) 研究结果和分析 显微镜观察芽孢染色,可知分离得到的为芽孢杆菌。 H/C值 (1)在分离芽孢杆菌时,影印之后水解圈粘连在一起,无法准确测得H/C值。 分析:可能是所采土样中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含量较多,涂平板之前稀释倍数不够导致单菌落过于密集,水解圈粘连。 (2)紫外诱变后的平板影印: 单菌落 透明圈直径/mm(H) 菌落直径/mm(C) H/C ① 4.8 3.0 1.6 ② 6.4 3.5 1.8 ③ 15.8 4.8 3.3 ④ 16.0 4.9 3.3 ⑤ 11.8 4.5 2.6 ⑥ 9.8 4.0 2.5 ⑦ 17.0 5.0 3.4 分析:通过结果,可看出经过紫外诱变后,有的菌株产酶活能力有所提高,有的减小,筛选产酶活能力最高的菌株,保存供后续试验使用。 3、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 (1)、麦芽糖标准曲线 分析:标准曲线的精确度不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