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曾现超级三伏天:京师有热毙者.docVIP

乾隆八年曾现超级三伏天:京师有热毙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伏天已至,又逢炎夏。今年7月13日,入伏了。即便本周二开始,山西境内多地降雨,但雨停过后,那片刻的凉意就被迅速蒸发殆尽,人们感到的还是热,热,热。   A 气象记录以来,山西高温极值为42.1℃ 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今年的入伏天是7月13日,恰恰山西老百姓通过体表温度感受酷暑也是在这几天开始的。我国华北、华南等地上周末起开启“烧烤”模式,山西也不例外,除朔州外,全省各地均有高温出现,最高气温超过35℃的县市有34个,其中孝义为省内最热,达37.2℃,这也是我省入夏以来范围最大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 5月至8月,最早可在4月中旬出现,最晚出现在9月中旬,5月下旬到8月下旬是高温天气的多发时期。其中,6月下旬高温日数最多,7月下旬次之。有气象记录以来,太原历史上最热的一天出现在2010年7月30日,最高气温达39.6℃。全省高温的历史极值为42.1℃,出现在2005年6月23日,运城的平陆。 300-500公里,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总的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   据截止到2010年的资料统计,全省11市的年平均气温在6.55~13.19℃之间(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朔州市和运城市),11市的年平均气温均呈极显著升高趋势。从上世纪60年代起,50年里全省气温升高了1.475℃左右,年降水量近些年呈现出下降趋势,大部分地区降水量都减少,主要减少地区在太原、阳泉、榆社、长治、阳城。 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处于偏冷时期;80年代后期至今,气温总体呈偏高态势。   B 古代没有温度计,但会形容“七月流火” 35℃作为高温的标准,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温,称为“热浪”,属于气象灾害,古人称为“热灾”。摄氏度这个概念,也就百十来年吧   古人形容夏天炎热最出名的一句话,是“七月流火”。此说出自《诗经·国风》中的《七月》一诗,诗歌开头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有人认为七月流火是指天文现象,但此古语现在已被通俗形容暑热)。   周代历法中的第一个月与夏历(阴历)不同,是夏历中的十一月份,比夏历正好提前两个月,也就是说“七月流火”,实际是形容夏历的“五月天”,相当于现在公元阳历的夏季六七月。从“七月流火”来看,西周时期的夏季气温确实不低,可能比现代要热。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看,《诗经》中原意的确是指天热,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诗经》成书于周代,其收录诗歌的创作时间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时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温暖,夏季气温比现在约高2℃。 1%。历史资料上看,从隋唐到北宋初年,夏季极端高温天气   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春夏大旱,粟麦枯槁”。《旧唐书·德宗纪》上称“夏,热甚”。通俗说来,就是这个夏天太热了。 908年7月17日),《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记载,这天是“亢阳”,意思是太阳太厉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毒太阳”。   公元1400年以前,高温热浪天气涉及范围最大的一次,1215年)。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热灾。这一年又恰逢大旱,灾情严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这样的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C 乾隆八年的超级三伏天 1743年。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中可以看到,这一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异常炎热,可以说是超级酷暑。有关乾隆八年极端炎热记录,在所涉地的史志上均有记录,其中就有来自山西浮山的县志记载。 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熏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高邑县志》)、“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青城县志》)……   这一年夏天,以北京的情况最糟糕。当时法国教士宋君荣正在北京,他在日后寄往巴黎的目击报告中写道:“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7月13 日以来炎热已难以忍受,而且许多穷人和胖人死去的景况引起了普遍的惊慌”。 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内已有11400人死于炎热。”实际被热死的人数当不止这些,加上其他地区,死人之众可想而知。形势紧迫,乾隆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助措施,在北京的“街上和城门发放药物”,以减少中暑和死亡。 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这一极端高温纪录至今未被超过,1942年,华北出现了极端高温纪录42.6℃、仍低乾隆八年1.8℃。   古代的高温津贴   据统计,在公元1911年以前的1000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