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论文题目:综放开采覆岩裂隙演化与卸压瓦斯运移规律及工程应用
专 业:安全技术及工程
博士生:林海飞 (签名)
指导教师:李树刚 (签名)
摘 要
我国大部分矿区煤层瓦斯赋存具有“三高三低”特征,使得煤层瓦斯采前预抽效果
不甚理想,而利用采动覆岩移动影响及裂隙动态演化特征抽采卸压瓦斯,应是我国煤矿
瓦斯治理的重要方向。论文系统评述了采动覆岩移动与结构演化、煤层瓦斯运移及瓦斯
抽采方法的诸多成果,认为覆岩裂隙分布形态及其中瓦斯运移规律是实现煤与瓦斯安全
共采的理论基础,也是今后研究重点之一。
论文选择典型高瓦斯矿井煤样,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煤样的微观结构,分析了其影响
因素,基于MTS数控电液伺服渗流试验,分析了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煤样的渗透特性,
得到矿山压力是影响煤层瓦斯渗透性的主导因素。应用弹性薄板理论推导了覆岩破断时
的初次及周期来压步距,得到基于薄板理论的关键层判别方法,并编写了相应的计算机
自动判别程序。
通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及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了煤层开采后覆岩裂隙产生、发
展的时空规律和分布形态以及充分卸压范围与特征。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岩层控制
的关键层理论,提出了采动裂隙带的工程简化模型,即采动覆岩中的穿层破断裂隙和层
面离层裂隙贯通后,空间分布形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采动裂隙圆矩梯台带,分析了采动
裂隙带动态演化特征、力学机理及影响因素,并得到切眼侧带宽大约为初次来压步距,
工作面侧带宽在2~3倍周期来压步距间变化,进风巷及回风巷附近带宽约为O.7~0.8倍
初次来压步距,内外梯台面的高度受制于关键层层位及所形成砌体梁结构的变形、破断
和失稳形态。
在分析采动裂隙带中卸压瓦斯来源及流态的基础上,运用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渗
流力学等理论建立了瓦斯运移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卸压瓦斯运移与采动裂隙动态演化关
风条件下采动裂隙带中的瓦斯运移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联络巷间距约1.35倍工作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采动裂隙场变化的煤与甲烷共采基础理论、采动
裂隙场与卸压瓦斯渗流场耦合机理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采动裂隙场动态演
化和卸压瓦斯渗流耦合机理研究(2006E203)资助。
面侧裂隙带带宽时尾巷排放瓦斯效果最好,高抽巷在回风巷附近与倾向断裂线边界0.46
倍回风巷侧裂隙带带宽且与垮落带边界垂高2.8倍采高位置时,瓦斯抽采效果最好。
通过现场观测,分析了日推进距、产量、配风量、开采工序、抽采量、矿山压力及
覆岩移动等王作面瓦斯涌出的影响因素,得出初次来压时绝对及相对瓦斯涌出量是来压
前的1.25倍,周期来压时绝对瓦斯涌出量是来压前的1.22倍,相对瓦斯涌出量是来压
前的1.39倍,瓦斯涌出量呈周期性变化,其步距与周期来压步距基本相等,并分析了瓦
斯涌出随关键层运动的7个阶段规律。通过山西和顺天池能源有限责任公司103综放面
的现场实验,说明所得到的卸压瓦斯抽采布置参数较为合理,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为优化卸压瓦斯抽采系统、实现煤与瓦斯安全共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采动裂隙带:卸压瓦斯运移;煤与瓦斯安全共采;综放开采;关键层
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ontheLawof of
Subject:Stlldy Mining-induced
stmta
andIklievedMethane andIts
oVerlying Delive呵
in CoalC0al
EngineeringApplicationFully.mechanized1’0p Caving
EnglneenngAppIlcatiOnln量I。u儿y—meChan船【ed。110pCaving
Specialty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