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学传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
儒学传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
不过,在国际关系 问题 上,儒家更提出讲信修睦、亲邻柔远的外交原则。儒家力主国家之间要亲和友善、和平共处,以期达到《尚书·尧典》所说的“协和万邦”的境界。为达此目的,儒家提倡在国与国之间的一切交往中应奉行“讲信修睦”的原则,杜绝一切阴谋欺诈行为;在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上,也要以和平为主。孔子深信礼义文明的力量,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95),他称道:“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96)《中庸》把“柔远人”与“怀诸侯”列为治天下的“九经”的重要 内容 ,认为:“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来怀诸侯也。”孟子认为“仁人无敌于天下”,“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焉用战?”所以,在国际关系上也要行仁道。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97)他主张国无大小强弱,都应平等相处,友好相待,“能以小事大”者为“智”,“能以大事小”者为“仁”。(98)他还批评白圭那种“以邻国为壑”的治水 方法 ,认为这是“仁人之所恶也”。(99)荀子主张在外交方面要以礼义原则处理好大国小国、强国弱国的关系:“修友敌之道,以敬接诸侯,则诸侯悦之矣。”(100)“将修小大强弱之义以持慎之,礼节将甚文、硅璧将甚硬、货赂将甚厚,所以悦之者必将雅文辩慧之君子也。……若是,则忿之者不攻也。”(101)他还强调对于友好的国家必须讲究信用,说:“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是所谓信立而霸也。”(102)荀子认为,若能内修政教、外和诸侯,就可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垂笞之,拱揖指挥,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我不仅毋须“事强暴之国”,而且会使“强暴之国事我”。(103)如此,则“兵不血刃,远迩来服”,“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104)“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105)“平天下”的伟大理想 自然 也就实现了。
“协和万邦”是 中国 文化整体和谐观的表现。不仅二千多年前孔、孟、荀儒家宗师力倡“协和万邦”论,而且“协和万邦”更是中国文化一贯的精神和传统,这充分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酷爱和平并为伟大的和平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民族。以今人的眼光通观人类 发展 史,人类由氏族发展为部落、部落联盟、酋邦、国家,是不断融会发展的。这是 历史 的总趋势。而且,我们坚信人类终将走向“大同” 时代 。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协和万邦”理念促进了中国各民族的涵化、融合并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这在人类民族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堪称典范。“协和万邦”的整体和谐观是中国文化对于人类文明的永久性价值。
美国学者斯蒂芬·p·马克斯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的《正在出现的人权》中,将西方人权观看作是动态的、发展的:第一代人权观发生于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法国和美国的革命。由于后来滥用第一代人权的各种自由,使得广大工人阶级和被占领土地上的人民被剥削和被殖民,因而引起 社会 革命。在1917年墨西哥革命和俄国革命之后,开始了第二代人权。这是一代 经济 、社会和文化的权利。大体上说,这些权利是就一国或一民族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而关于它们的所有宣言和公约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皆未能有所规范,这其中实际依然存在着对人权的大规模和公然侵犯的现象,例如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殖民主义、外国统治、对国家主权和民族统一以及领土完整的侵略和威胁等等。所以,从上个世界80年代起,一些国际人权学者开始呼吁制订新的第三代的人权法则,并称其为“团结权”,以促进所有民族和国家之间建立国际合作与团结的 政治 责任。这种合作与团结在和平、发展、生态平衡、交往等方面具有全球性考虑的性质。我们认为,如果这种第三代人权应成为21世纪人类的努力方向的话,那末,中国儒家所讲的“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思想正可作为这第三代人权的基本准则。因此,我们固然应汲取现西方人权、民主思想之精华,以发展中国文化,但同时也应该以中国文化“协和万邦”的整体和谐观来发展西方的人权思想。(106)
四、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类自诞生以来,即与自然界共生共存共荣。中国的哲人自古即对此有所省悟,故而提出著名的“天人合一”论。华夏文化的“天人合一”论,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其中特别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周易·乾卦》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顺应自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