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doc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潘懋元 邬大光 别敦荣
(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条道路是我国在一定历史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渠道,这是一种将教育的公益性与投资的营利性有机地统一起来、符合现实国情要求的、特殊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分类管理政策应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允许有更多的路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善待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投资办学。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学校;第三条道路;民办高等教育政策
On the Third Way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Pan Maoyuan Wu Daguang Bie Dunrong
(Research Center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Xiamen University)
Abstract: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e Third Way is the main channel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which is a special development model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unified the public welfare nature of education and investment for profit. The classified policy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more inclusive, to be kind to investment schooling, especially investment in school to obtain a reasonable return.
Keywords: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Private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the Third Way; Policy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2012年1月9日,我们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有更多的路径》的文章,提出了民办高校分类在非营利和营利性之外,应该发展第三种模式的看法,我们把此种主张称之为“第三条道路”。我们认为,把民办高校划分为非营利和营利性的二分法,不符合现阶段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实际,既难于为广大办学者所接受,也无法涵盖我国民办高校的类型,更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正确认识第三条道路的实质及其实施要求,积极支持第三条道路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不是任何人的主观设计,而是现阶段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不二选择,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思想观念和政策保障。
一、二分法的困境与第三条道路
上个世纪末期,有学者借鉴西方私立高等教育的分类方法,建议把民办高校划分为营利和非营利性两类。这一建议虽然在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得到认可,但由于其《实施条例》并没有对如何实施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两分法在实践层面并没有得到任何推进,民办高校的分类依旧停留在原来的状态。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在部分省市启动分类管理试点工作。但令人遗憾的是,从试点启动至今,只有个别省市发布文件,在政策上将民办高校划分为非营利和营利性,其他大多数省市在政策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没有获得较大突破。为什么在国家政策一再确认的情况下,二分法在实践中却难以推进?症结究竟何在?
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实践中出了问题,但从根本上看,还是由于理论的缺失,才导致了实践中难以推进。在理论上,把民办高校划分为非营利和营利性是西方的产物,而且这种划分是西方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轨迹的反映。一般来说,私立非营利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捐资办学基础上的,而营利性高等教育则是建立在投资办学基础上的。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在西方,捐资办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并构成了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而投资办学则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随着“公司大学”在西方的出现,私立营利性大学才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确立了自己的合法地位,从而在私立大学的分类上,出现了非营利和营利性之分。很显然,西方私立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