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吴良镛院士前秘书回应“学生睡觉听讲座”
吴良镛院士前秘书回应“学生睡觉听讲座”
吴良镛前秘书回应“学生睡觉听讲座”:讲稿是吴老写的
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他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
记者邱晨辉称,当时工作人员怕出现意外,专门搬了把凳子坐在报告台吴老身后。而台下坐的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倒”下一片。
对此,浙江在线记者独家采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武廷海,他曾担任吴良镛院士的科学秘书。他称,吴良镛院士的讲稿是自己写的,更希望媒体不要打搅吴老的生活。
“讲稿是吴老亲自写的,希望媒体不要打搅他”
“新闻看到了,90后学生在听讲座睡觉那吴老也没办法,他已经93岁了,希望媒体对这个事情不要过于关注,给他一些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浙江在线独家采访了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的前科学秘书武廷海。
武廷海告诉记者,吴良镛院士是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这份报告不是别人代写的,是吴老自己亲自准备多日然后写的,里面有讲到吴老抗日时候的事情,你说可能是别人代写的吗。”
武廷海接受采访时称:“吴老年龄已经很大了,93岁高龄,他只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他想去做报告,坚持站着半个小时,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我们也不能强求学生怎么样是吧?你们媒体多关注下这些学生的想法,多给吴老一些时间,叫他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希望媒体不要打搅他的生活。”
讲稿全文出现微信圈,大批网友斥责“睡觉学生”
此事件今日持续发酵,微博、微信朋友圈内被疯转,网友“信心在”称:“90后的学生们应该懂得最起码的尊重,也许内容枯燥,但以后学生做学术更枯燥,难道都睡去吗?”
今早,微信朋友圈内出现了吴良镛院士当日的“讲稿”全文,浙江在线记者统计后发现,全文讲稿近4000字,吴良镛院士从“理想与立志”、“人生选择”、“人生坚持”、“人生顿悟”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其中提到:“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讲到“顿悟”时,吴良镛院士说:“回顾几十年的学术人生,我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不断注意现实问题与学术发展的情况,进行知识累积、比较研究、借鉴启发,逐步发酵,得到顿悟。”
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学院第十二期学院许欢看完讲稿后称:“这么接地气的报告,为什么还要睡觉?太不尊师了,要反思。”
“老人92岁坚持站着给你们做报告这就是对你们的尊重,而你们呢坐着有那么累?你们年纪难道比92的老人还大?悲哀。。。”网友这样说。
吴良镛院士《志存高远身体力行》报告
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我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因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学习资料汇编》上有好多文章已经将一些道理说的很透了。刚才韩启德同志又作了很重要的讲话。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与立志。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当夜合川城大火冲天,而且狗叫的声音像哭一样,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随着自己的成长,认识国家社会的发展,逐步对建筑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就不断加深认识,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
第二,选择。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