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五种关系.docVIP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五种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五种关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五种关系   2009年第5期No.5,2009历史教学HistoryTeaching总第570期SumNo.570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高考试题与教材的五种关系   李明海   (宜昌市教研中心,湖北宜昌443000)   [关键词]教材,高考,旧课程[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5-0050-03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与高中历史教材(旧课程人教版)的关系,根据其设问“紧扣、概括、拓展、升华、游和答案来看,可以用   离”这五个词十个字概括。下年全国卷I为例说明。   表一国高考卷I历史试题与教材的关系   “紧扣 ”教材的试题,就是试题的题干、题枝和答案,都是直接出自教材,即“照搬”教材的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或题。这样的试题,   者说学生的“背书”能力。通过上表可知,近三年来,“紧扣”教材的试题正逐年以较快的速度减少,从2006年的12个题次锐减到2008年的1现今的高考复习仅仅让学生背书个题次。所以,是不够的。   “概括”教材的试题,即答案存在于教材之中但必须通过概括才能完成的试题。这一答案,一是不能集中、直接地“照搬”教材上的文字表述,二是不能直接摘抄试题材料(这类试题的材料,其本身是对教材所述史实的“还原”)。如2006年全国卷I的第16题,“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就不是教材上的直接文字表述,而是对教材上关于“巴黎公【收稿日期】2009-01-20   50   社”革命措施表述的直接概括。2006年全国卷I的第37题的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要求的是直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   接概括材料,而这段材料本身则是对教材所述这段“从分散到整合”历史的“还原”;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直接要求的就是概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括教材,但不可能集中、直接地在教材中找到答案(其答案之中有“游离”的问题,下面将谈到)。这样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或者说把书读“薄”的能力。根据上表可知,近三年考查概括能力的试题较少,2007、2008两年单纯考查概括能力的试题没有。从命题人“反猜题”的角度说,这类试题在2009年的高考中也许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放弃对这类试题的复习与训练。教材的试题,即试题知识,设问要求,“拓展”   在教材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知识或   高考研究   认识范围的试题。如2007年高考卷I第12题,“汉武帝”这一知识,但并没有说是刘教材上有   彻的谥号;也有“唐太宗”这一知识,但并没有说是李世民的庙号。但本试题则要求考生对什么是谥号、什么是庙号、什么是年号有准确的了主要考查学生的拓展、推理能解。这样的试题,   “厚”的能力。根据上表可知,力,或者说把书读近三年高考考查拓展能力的试题是最多的。所以,对这一能力的教学,应该成为我们高考复习中的重点目标。   教材的试题,即对教材上的某一知“升华”   识,通过试题提供的新情景,让考生得出有别于教材的新结论;通过试题所下的新结论,要求考生通过“升华”能与教材上的这一知识联系起来。如2007年高考卷I第13题,陈寅恪说“武周代李唐”是“社会革命”的结论,与教材所述武周之时“扶植庶族,抑制士族”的措施联系起来所“民教冲突”出之题,就属于后者;第17题关于在三个年份最多,反映了“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则是属于前者。这类试题,是“拓展”试题的进一步发展,较之于“拓展”型试题,对教材本身知识的依赖较少,教材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起着背景作用。在近三年的高考试“升华”教材的试题比例都很大。因为这类题中,   试题对教材知识依赖少,学生解答的难度大、失分多,抓住这类试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应该说是我们第二轮复习中赢得高考,比对手多得分的关键。   “游离”教材的试题,即脱离教材、脱离材料的试题。这类试题,主要反映在它的答案上。这类试题的答案,通过教材提供的知识,通过试题提供的材料,都不能作答。这类试题,实际上是命题的失败。如2006年高考卷I第37题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答案中的“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这一答案,一是在教材上没有这一知识,就设问而言,也无法从教材中“拓展”出这一结论;二是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也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所以,这是个学生无法做出来的答案。这种既脱离教材,又脱离材料,学生   无法做出来的试题,我姑且称之为“游离”型试不仅使本题成了“游离”之题,答题。这一答案,   案本身也不符合史实,其潜台词是说:

文档评论(0)

wdyg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