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各界庆祝建市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
社会各界庆祝建市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在这里召开座谈会,热烈庆祝高平撤县建市20周年,共同见证48万高平人民20年激情创业的辉煌历程,共同分享长平儿女20年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共同展望美丽高平令人向往的美好明天。首先,我谨代表中共高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向参加座谈会的各位老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和驻高解放军、武警官兵表示亲切的慰问!向为高平改革发展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丹水荡漾奏凯歌,炎帝故里展新姿。20年峥嵘岁月,20年风雨兼程。20年前,党中央、国务院和山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对高平撤县建市的重大决策,县级高平市在原高平县城的基础上破茧成蝶,从此揭开了高平历史的新篇章,开创了高平发展的新纪元。2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这20年里,高平已经从一个昔日积贫积弱的小县,发展成为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新城,优秀的高平儿女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谱写出了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
撤县建市20年来,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铿锵步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带领全市人民,满怀富民强市的共同理想,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晋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励精图治、真抓实干,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党的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开创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和谐奋进、富裕安康的崭新局面。
二十年来,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回顾高平20年经济社会发展走过的历程,既充满激情、喜悦和兴奋,也充满艰辛、苦闷和迷惘。从有水快流、激情创业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从土小企业、千疮百孔到关小建大、资源整合,从多小散乱、事故频发到兼并重组、本质安全,从利欲薰心、污染成灾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从吃饭财政、经济危机到全省五强、转型跨越,一路上披荆斩棘、负重前行,走出了一条从原地起立到发展起跳、由跳起摸高到转型跨越的奋进轨道,从产业形态到空间格局,从发展基础到综合实力,成为了晋城市转型发展的领头雁,攀上了山西跨越发展的排头兵。特别是进入“十一五”时期,我们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转型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资源转资本、地下转地上的“两个转移”战略,依托项目建设,做强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4.7亿元,是建市初1992年6.43亿元的36.5倍,年均增长13.3%;财政总收入42.3亿元,是建市初3660万元的115.6倍,年均增长27.3%;一般预算收入11.9亿元,是1997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初1.05亿元的11.3倍,财政实现了由建市初的“吃不饱饭”到“吃饭财政”再到“发展型财政”的历史跨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6.8亿元,是建市初1.04亿元的102.7倍。20年来,全市煤炭总产量由491万吨增长到2051万吨,化肥产量由1.21万吨增长到88.8万吨,铸管、服装、饮料、旅游、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产业为主导,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轻工食品、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中部百强县中位居第31位,经济总量跨入全省前五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转型综改和扩权强县试点市。先后荣获“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市”和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二十年来,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加快推进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全市农村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们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字”方针要求,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20亿元,大力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深入开展“六村联创”活动,持续推进三轮“五个全覆盖”工程。全市农村彻底告别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白天脏乱差、晚上黑加怕”,“平时听说书、过年看杀猪”,“赶会打打架,办事喝喝酒”;彻底改变了农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