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周泉根《“可以兴”才“可以群”——论“京派”的美学救溺观》 [A],《文艺争鸣》[J]2004第五期。.docVIP

5 周泉根《“可以兴”才“可以群”——论“京派”的美学救溺观》 [A],《文艺争鸣》[J]2004第五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 周泉根《“可以兴”才“可以群”——论“京派”的美学救溺观》 [A],《文艺争鸣》[J]2004第五期。.doc

“可以兴”才“可以群” ——论“京派”的美学救溺观 周 泉 根 (海南师大 中文系,海口571158) 【文献标识】: 周泉根《“可以兴”才“可以群”——论“京派”的美学救溺观》 [A],《文艺争鸣》[J]2004第五期。 【作者简介】: 周泉根,男,汉,1977.1,江西人;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Email: quangenxingzhou@163.com ; pusu95@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循着家国天下序列结缔而成的大一统板块结构的宗法社会已进入了它的凌汛期。它已不再是治乱循环中王朝迭代时的历史动荡期,而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面而根本的过渡转型期,一个历史整体性的解构变迁时期。严复说:“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1这个千年大变的产生乃是中国农耕文明式微与西方工业文明侵陵的双重结果。外患加剧内忧,内忧更招致外患。就外患而言,它一方面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给中国现代化起了一个示范作用,是“变”的动力。然而“西方既为中国送来了自由女神,又给中国造成了屈辱,这就使近代中国在迈向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常常陷入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两难选择的境地。”2所以,外患的另一方面成了“变”的阻力,迫使中国在追求民主、自由、科学等现代性的同时,不得不分散大部分精力去应付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外患。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如是说:“民族主义常常淹没了现代化,并使之偏离主航道。”3中国知识界在遭遇到这种现实时,也于是常常陷入了“是进行反封建的现代性个体意识的文化启蒙,还是进行反帝国的民族性集体生存的政治救亡”的二难之中。 因为外患象毒蛇一样长久的缠绕着这个老大的国度,民族忧患意识便也一刻没有离开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头。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中国近现代历史完全可视为一部外国殖民史、侵略史,一部谋求民族生存与独立的解放史、救亡史。而主要由外患催生出的现代意义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也一直是那一百多年来对全社会影响、渗透最为深广的思潮。唐文权先生曾论断:“民族主义思潮是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一个强光点,也是摄取并折射那个时代雷电风云的一面聚光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思潮因其漫长的流程和广阔的流域,它几乎就是一部浓缩别裁了的中国近代史或思想政治史。”4所以我们可以说,民族主义作为全社会的通约,乃是各派知识分子不言而喻的精神底线。即使是曾声明“我不相信因为是国家所以当爱……我是为个人的生存起见主张民族主义”并最后沦为汉奸的周作人,在滞留日据北平初,也不得不向世人表明心迹:“请勿视留北诸人为李陵,却当作苏武看为宜。”5 尽管救亡的主题一直没有缺失,而且启蒙与救亡二者也并不根本对立,但是因不同人对于在这个时期何者为目的、何者为手段、何者优先等问题的不同认识,常常导致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抉择。“京派”这个文化群落,就是在这样一个万方有难的国度、这样一个风雷激荡的时代,做出了自己意味深长的回应,并显示了他们被置于存亡绝续的语境下的复杂心态。 首先,他们一刻也没有忘记时代,大都负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朱光潜认为中国文艺的使命之一是“应该认清时代的弊病和需要,尽一部分纠正和向导的责任”。6他断定“编辑者实在负有一种极重大的责任”,因为“你们的听众,在这文盲遍地的中国大地,也往往有几十万人之多,你们是青年所敬仰的先进工作者,你们的笔杆略一摇动,就有许多人跟着你们想,读你们所爱读的书,做你们所爱做的文章。你们是开导风气者。”所以他认为,“在现代中国,一个有势力的文学刊物比一个大学的影响还要更广大,更深长”。7对当时盛行的仿晚明性灵散文的小品文,表现出了极大担忧。他说:“晚明式的小品文聊备一格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以为‘文章正轨’在此,恐怕要误尽天下苍生。”甚至以近乎诅咒的语言告诫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8我们不妨把他一段对小品文批评话语与鲁迅先生对小品文的批评话语两相对照一下,看看他们持论是何等的相似。朱先生说:“我回头听到未来大难中的神号鬼哭,猛然深深地觉到我们的文学和我们的时代环境间的离奇的隔阂。”9鲁迅先生则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谁还有这许多闲工夫,来赏玩琥珀扇坠,翡翠戒指呢”,进而批评小品文企图“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平滑。”10 受新文化运动的感召毅然离开行伍奔赴北京的沈从文,则始终把文学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从不讳言文艺的功利性。他说:“应当有那么一批人,注重文学的功利主义,却并不混合到商人市侩赚钱蚀本的纠纷里去。”11作为一个作者,他对他的读者不无期待说:“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的,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自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12而作为一个编者,他热诚而又满怀忧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