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同理想与和谐社会和谐社会.doc
大同理想与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范文大全
大同理想与和谐社会
大同理想是和谐社会构想的思想萌芽,而构建和谐社会是大同理想在新的现实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尝试。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传承关系,同时,不同的时代背景又赋予二者不同的内涵。
一
最早有关大同之世论述的儒家著作是《礼记》。其中有《礼运》篇,以孔子的语气分析了人文社会依其治乱程度可以分为“乱世”、“小康”和“大同”之世,并对“大同”之世作了如下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描写的正是“天下如一家,人人如一人”为基本特征的大同社会的理想。与孔子同时代的道家经典《道德经》第八十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里虽然有“弃圣绝智”的消极想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家对社会安宁和谐的向往与追求。从此以后,大同理想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的政治理想。历史上许多的仁人志士都以此作为谋求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探寻社会前进发展道路的精神动力。特别是近现代社会,更是涌现了一大批孜孜追求大同之梦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由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建立“有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社会,正是“大同”精神的实践体现。其后的康有为于1902年撰成《大同书》十卷,详细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他的学生梁启超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同中国古代公羊“三世”说相结合,在《君政民政相擅之理》等文中指出:由多君世(就是据乱世)发展到一君世(小康升平世),再进而发展到民政世(大同太平世),是由苦向乐、由恶向善、由乱向治、由野蛮向文明的循序渐进的演化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追求其革命理想时,也将建设大同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关于三民主义,他曾作出过这样的论述:“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但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他所倡导的革命终未能成功。
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革命出现了焕然一新的局面。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大同理想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并义无返顾地投身到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去,直至为之付出自己的宝贵生命。1912年2月,李大钊指出:“现在人群进化的轨道,都是沿着一条线走,—这条线就是达到世界大同的通衙,就是人类共同精神联贯的脉络。” 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所作《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也指出:“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有学者指出,1958年开始由毛泽东同志倡导建立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应该是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的规模空前的大同社会的实验,从毛泽东本人对人民公社的论述中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大同理想是自春秋以来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设计社会蓝图、进行社会改造的基本参照系,大同理想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社会理想情愫,虽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对于如何发展理想社会的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古代先人的大同理想与当前的和谐社会构想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会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渊源。
首先,大同理想与和谐社会构想都有着面向世界的宽广胸怀与眼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里的“天下”必然是指打破地理分界、打破种族隔阂的大天下。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与空间里建立大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大同之世,全地大同,无国土之分,各种族之异,无兵争之事。”而当前的和谐社会构想是在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现在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并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