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ell-10-li.ppt
第十章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能量转换细胞器 广泛存在于各类真核细胞,通过氧化磷酸化将质子浓度梯度转换为ATP, 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半自主性细胞器 自身含有DNA,功能活动和装配受核基因和自身基因的共同控制。 线粒体的发现及生理活动的认识过程: 1897年Benda发现了线粒体 1912年,Kingsbury认为线粒体是氧化作用的部位。 1913年,Engelhardt 证明了磷酸化与氧的消耗是耦联在一起的,即氧化作用与磷酸化作用是偶联。 1943-1950年,Kennedy 和Lehninger 证明了柠檬酸循环、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氧化均发生在线粒体; 次年, Lehninger又发现氧化磷酸化需要电子传递。 20世纪50年代后,人们用电镜对线粒体超微结构进行了细致观察,将其生理活动同结构联系起来,并证明了柠檬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是在线粒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的。 第一节线粒体的形态、大小和分布 一、形态大小 线粒体一般呈条形或椭圆形,有内伸的“嵴”,但因生物种类和生理状态而异,可呈环形,哑铃形、蛇形、分支状等。 大小因细胞类型和生理状态而异,一般横切面直径0.5~1.0μm,长2~8μm。在大鼠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长达10~20μm,称巨大线粒体。 二、数量 1、与生理状况有关,处于不同状态的细胞对能量的需求不同。 2、除哺乳动物红细胞无线粒体外,一般有数百到几千个,植物因有叶绿体的缘故,线粒体数目相对动物细胞较少。 三、线粒体的分布 倾向于分布在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如在精子线粒体呈环形围绕在鞭毛周围;肌肉细胞中,线粒体集中分布在肌原纤维间,有利于需能部位的能量供用。 线粒体的分布与迁移和微管有关,常呈链形,与微管分布相对应。线粒体在胞质中可向功能旺盛的区域迁移,微管是其导轨、由马达蛋白提供动力。 第二节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电镜下,线粒体是由双层膜围成的一个封闭的香肠状囊式结构。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隔。 一、线粒体外膜 包围在线粒体最外层的一层单位膜,厚约6nm,其上有孔蛋白(porin)组成的圆筒状通道,通透性高,允许相对分子量5000以下的小分子进入膜间隙。 二、线粒体内膜 厚约6-8nm,对物质透性低,只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通过,大分子和离子经专一性运载系统穿膜运输。内膜向内室伸出许多褶皱或小管称为嵴,其作用是增大内膜的表面积和内膜的代谢效率。其形状和数量可变,一般有如下类型: 板层状:高等动物细胞 管状:原生动物和大多数植物细胞 嵴朝向线粒体基质面上规则地排列有许多圆球状颗粒称为基本颗粒或F1颗粒或F1因子,它具有ATP酶活性,故也称为F1-ATP酶。内膜中与F1因子结合的蛋白称为F0因子,其复合体称为F0F1-ATP酶或ATP合成酶。其作用:在氧化磷酸化中起偶联作用,将H+梯度势能转化为ATP。 三、膜间隙(外室) 内外膜间的空隙,宽6-8nm。嵴内的空间称为嵴内间隙,两者相通,充满液体,并含有可溶性酶、底物和辅助因子。 某些部位内外膜紧密接触,无膜间隙,为胞质中合成蛋白进入线粒体的部位。 四、线粒体基质 内膜包围的空间,充满胶状物质。 蛋白质 酶: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丙酮酸氧化 有形成分 丝状物质:环状DNA、RNA 核糖体:酵母—70S;哺乳动物—55S 致密颗粒状物质:Ca2+——磷酸钙沉淀—储存Ca2+,具有控制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的作用。 脂类 第三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与酶的定位 一、线粒体各部分的分离 差速离心——完整线粒体 密度梯度离心——线粒体亚组分 低渗处理——吸水膨胀—分离外膜 去垢剂 毛地黄苷---外膜与内膜和基质(线粒体质体)分开 Lubrol---内膜与基质分开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各种酶):含量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包括可溶性蛋白、不可溶性蛋白。 脂类:25%~30% ,大部分为磷脂。 核酸:DNA、RNA 辅酶、维生素、金属离子及核糖体等。 内膜 蛋白质:脂类=4:1 大部分Pr为ATP酶复合物 外膜 蛋白质:脂类=1:1 三、线粒体中各种酶的定位(P200) 线粒体中约含120多种酶,其中氧化还原酶37%;合成酶10%;水解酶9% 内膜: 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酶 基质: 柠檬酸循环、脂肪酸氧化、丙酮酸氧化及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相关酶类 各组成部分有标志酶: 外膜: 单胺氧化酶 膜间隙: 腺苷酸激酶 内膜: 细胞色素氧化酶 基质: 苹果酸脱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