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箱一体化活性泥工艺优化与过程控制研究.pdfVIP

多箱一体化活性泥工艺优化与过程控制研究.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多箱一体化活性泥工艺优化与过程控制研究

摘舞 多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优化与过程控制研究 研究生:窦月芹 导师:吕锡武教授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摘 要 多箱一体化活性污泥法是在借鉴UNITANK、A20等工艺优点的基础上研发的新型 脱氮除磷工艺,通过周期运行自动完成混合液与(部分)污泥回流,具有高效节能的特 点,工艺过程自动控制要求较高。 为发挥工艺的优势,获得理想的脱氮除磷效果,本论文系统研究了多箱一体化活性 污泥工艺(包括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与六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的优化与过程控 制问题。以实际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进行小试,通过实验与模型模拟优化工艺参数,探 索了工艺过程的污泥回流、阶段转换以及碳源添加的控制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总 结如下: 1. 多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反应器的水力特性 通过示踪荆试验研究反应器的水力特性,采用单向进水与交替进水两种工况进行对 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向进水时,单个反应池的反应器阶式效应数N接近于1,单 池趋于CSTR。把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反应器的四个反应池作为整体时,反应器阶式效 应数为4.2,六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反应器五个反应池整体的反应器阶式效应数为5.4;交 替进水时,一周期内,不同时间投加示踪剂得到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以及N值不同,五 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反应器的N在2.5左右,六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反应器的N在3左右, 说明由于周期性交替进水,反应器整体的完全混合特征加强,在工艺上表现为通过交替 进水自动完成混合液与污泥的回流。 2. 反应器内污泥分布模型与污泥回流量的控制 基于对反应器水力特性的研究建立反应器内污泥分布模型,模拟不同的阶段时间设 定下反应器内各池的污泥浓度变化规律,并通过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六箱一体化 活性污泥工艺周期为16h时,污泥回流比为55%能保持反应器内活性污泥量的稳定。给 出多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的相当内回流率%与相当污泥回流率名的概念。在设定 的工况下,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的周期内平均相当污泥回流率;=_为48%,平均相 当内回流率云为147%,六箱工艺的i为117%。 对六箱工艺,基于在不同阶段设置下保持反应器内活性污泥总量稳定的目的,以半 周期平均污泥浓度偏差以及偏差的变化为输入变量,污泥回流量的变化为输出变量,建 立了污泥回流量的模糊控制系统。 3. 多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生物过程的数学描述 基于过程控制目的,建立多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生物过程的简化模型并通过试验 l 蔓塑叁堂堡:£兰些望塞 验证。采用常规检测指标作为模型的输入输出组分,过程速率方程采用线性表达式。对 五箱工艺,试验确定各反应速率常数,得出化学计量系数c2,帕为O.15g(N)/g(COD),丘.吼 为0.22 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能够系统描述工艺去除氮磷的完整过程,预测阶段时间与反应 池内各污染物降解的关系以及不同进水水质下去除氮磷所需的碳源量,适用于工艺的过 程控制。 4. 阶段转换规律的试验研究与控制系统的建立 阶段时间是本工艺过程控制关注的重点,取主体阶段一为重点研究对象,试验研究 各反应池内污染物以及DO、ORP、pH等环境变量随阶段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 明:以城市污水为进水时,难以用环境变量作为阶段转换控制指标,直接以污染物浓度 及其变化率为阶段时间控制参数,试验得出各控制参数的设定值。 建立了多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阶段转换的专家控制系统,由于阶段的控制与其他 予控制系统的相联性,给出多箱一体化工艺过程控制的树状知识库结构,并设计了阶段 转换的专家控制决策树。 5. 进水碳源含量对去除氮磷的影响与进水分配及碳源添加控制系统的建立 试验研究进水有机物量不同时,工艺厌氧释磷和缺氧反硝化的程度以及出水水质。 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中COD量较低时,五箱工艺有明显的反硝化除磷现象(DBPR), 出水水质达标;而六箱工艺中没有明显的DBPR现象,且出水不能达标,要考虑外加碳 源。进水中COD量中等时,通过进水分配调节,六箱工艺出水氮磷能够达标。 基于所建的简化模型,设计多箱一体化工艺基于模型的前馈一反馈进水分配以及外 碳源添加控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