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控溅射制备薄膜研究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磁控溅射制备薄膜研究发展》.doc

磁控溅射制备薄膜材料的研究及其发展 摘要 这篇文章简单的介绍了磁控溅射原理还有制备薄膜的应用举例,简述沉积工艺参数对薄膜附着能力的影响!通过回顾历史发展中各个关键的发现以及技术的更新改进,并根据现有的研究总结对未来展望一下。 关键词:磁控溅射前言 溅射技术是物理气相沉积(pvd)的一种,作为薄膜材料制备的重要方法之一。此项技术是利用了带电荷的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后具备一定动能,将离子引向想要溅射的物质材料做成的阴极靶电极,使靶材原子溅射出来让其沿着一定的方向运动到衬底并最后沉积于衬底之上形成成膜的方法。而磁控溅射是指把磁控原理与一般溅射技术结合起来利用控制磁场的特殊分布进而控制电场中的电子运动,这样就改进了溅射的工艺。如今,磁控溅射技术已经是沉积耐磨、装饰、耐腐蚀、光学等等其他各种各样功能薄膜的重要制作方法! 格洛夫 (Grove)在1852年研究发现阴极溅射的现象 ,溅射技术的发展由此开始。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采用磁控溅射沉积技术制取薄膜,不过采蒸镀的方式制取薄膜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要比采用磁控溅射方法运用的更多。主要是溅射技术在那时初步发展,它的溅射的沉积率比较低,而且溅射的压强高。溅射同时发展的蒸镀技术其镀膜速率比溅射镀膜高一个数量级,使得溅射镀膜技术生产销售处于不利位置。美国贝尔实验室和西屋电气公司于采用长度为10米的连续溅射镀膜装置,镀制集成电路中的钽膜时首次实现的。在1974年,由J.Chapin发现了平衡磁控溅射后,使高速、低温溅射有了实质的应用,磁控溅射也更好的发展起来了 。 .原理 磁控溅射的工作原理:电子在电场加速E的作用下,使之飞向基片时与氩原子接触碰撞,并使其电离产生出Ar正离子和新的电子;新电子飞向基片,Ar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向阴极靶,并具备高能量去撞击靶表面,导致靶材发生溅射。在溅射粒子中,中性的靶原子或分子沉积在基片上形成薄膜,而产生的二次电子会受到电场和磁场作用,产生E(电场)×B(磁场)所指的方向漂移,简称E×B漂移,其运动轨迹近似于一条摆线。若为环形磁场,则电子就以近似摆线形式在靶表面做圆周运动,它们的运动路径不仅很长,而且被束缚在靠近靶表面的等离子体区域内,并且在该区域中电离出大量的Ar来轰击靶材,从而实现了高的沉积速率。随着碰撞次数的增加,二次电子的能量消耗殆尽,逐渐远离靶表面,并在电场E的作用下最终沉积在基片上。由于该电子的能量很低,传递给基片的能量很小,致使基片温升较低。 磁控溅射是入射粒子和靶的碰撞过程。入射粒子在靶中经历复杂的散射过程,和靶原子碰撞,把部分动量传给靶原子,此靶原子又和其他靶原子碰撞,形成级联过程。在这种级联过程中某些表面附近的靶原子获得向外运动的足够动量,离开靶被溅射出来。 4.5.沉积工艺参数对薄膜附着能力的影响 附着性能是制约溅射薄膜使用性能及工作可靠性的关键因素。随着磁控溅射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薄膜的附着性能有了较大的改善。具体到各种薄膜/基体的使用性能,溅射过程的工艺条件起了重要的作用,工艺条件已成为影响薄膜/基体附着性能的主要因素。 1)溅射功率 在一定的条件下,溅射功率的增加,会使放电载体如氩气的电离度提高,增加离子的密度,提高溅射速率,并使溅射出来的离子具有较高的能量,从而提高薄膜/基体的附着力及薄膜的致密度。相反,溅射功率太低,离子密度小,沉积速度慢,且离子能量低,得到的薄膜结构疏松,膜层附着力差。 但是并不是溅射功率越大越有利于薄膜沉积。溅射功率过高会使溅射离子动能大大增加,过高的离子能量会产生较大的基底热效应,还会对薄膜造成损伤,薄膜质量下降。这是因为溅射功率较大时,电离得到的离子具有很高的能量,离子打入靶材的深度增加,能量损失增加,使被溅射原子的逸出难度增加,靶材原子不易逸出,使沉积速率降低。同时,由于溅射功率的增加,使溅射时产生的二次电子增多,对基体会产生一定的加热作用,使基体上沉积的CN 基团挥发,也会降低沉积速率。 2)基体表面温度 提高基体温度有利于薄膜和基体间原子的相互扩散,而且会加速化学反应,从而有利于形成扩散结合和化学键附着,使附着力增加。当基体温度较低时,形成膜的原子活性受到限制,形核密度较低,在界面处容易产生孔隙,形成不完全致密的薄膜;而随着基体温度升高,基体表面活性增强,形核密度变大,沉积速率增加,界面孔隙减少,薄膜/基体界面结合较强,附着性变好。 但基体温度过高会使薄膜晶粒粗大,薄膜中热应力增大,薄膜开裂及剥落倾向变大,从而降低薄膜的质量及使用性能。因此要综合考虑基体温度的影响,针对不同的薄膜/基体选择合适的基体温度,得到较好附着性能的薄膜。 3)溅射气体纯度及压力的影响 以常用的 Ar 气为例。Ar 气被电离成Ar 离子轰击阴极靶材表面,但仍有一部分Ar 离子混入溅射出的靶原子,沉积到基

文档评论(0)

只做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