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弥漫磨玻璃型 肿块型 七、诊断 流行病史 临床表现: CD4水平 真菌培养是确定诊断最可靠的方法 病理 特征性皮疹具有诊断意义。 CD4﹤50个/uL的患者,即使没有皮疹,若同时出现发热、腹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肝或肾功能异常等多系统改变时均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同时,上述表现亦提示患者病情重。 八、鉴别诊断 肺结核 淋巴结结核 肺脓疡 淋巴瘤 肝癌、肝硬化 组织胞浆菌病 其他真菌性肺部感染 九、治疗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最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有: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等均有一定效果。两性霉素B效果最好,价格不高,但需住院静脉给药,毒副反应大。伊曲康唑口服给药方便,不良反应较少。氟康唑效果差,复发率高。 轻症者予伊曲康唑口服200mg,2次/日,8周。 重症者首选两性霉素B,从5mg开始,每日递增5mg,直至0.5~1mg/kg/d,维持2周后改口服伊曲康唑400mg/日,持续8周。 尽早启动HAART治疗。 二级预防:国内外均主张完成治疗疗程后口服伊曲康唑预防复发,200mg/日,一直服用至CD4100个/ul时停用。 两性霉素B常见的毒副反应有:发热、寒战、胃肠道反应、肾毒性、低钾血症、贫血、白细胞减少、注射局部刺激、脉管炎、心肌损害等。 需住院用药。必须从小剂量用起,最好经深静脉注射,每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 出现畏寒、发热时,可予小剂量激素对症治疗及预防。低钾常见,可同时补钾。 本病是可以治愈的,尽早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而培养需1~2周时间,对于具有特征性皮疹者及上述较明显DPSM表现的重症患者,可在等待血培养结果的同时进行治疗。 病例1 女性,27岁 咳嗽、咳痰、发热伴脐样陷凹皮疹 确诊AIDS , CD4 2个/ul 血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 两性霉素B治疗 治疗前 治疗后 病例2 男性,31岁。 咳嗽、咳痰、气促1月余,当地抗结核治疗无效 T39.4℃,无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两肺呼吸音粗,两肺可闻空瓮音及少量湿性罗音。 CD4:4个/ul 痰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 血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 两性霉素B治疗 当地胸片(入院前十七天)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三周 治疗两个月 病例3 女性,26岁 咳嗽、咳痰、发热半个月 体温39.3 ℃,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 入院后确诊AIDS ,CD4 22个/uL. B超提示腹腔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活检病理确诊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淋巴结组织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 血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 病例4 男性,41岁 发热、恶心、呕吐、纳差1个月,无明显咳嗽、咳痰。体温39.7 ℃,浅表淋巴结不大。 B超发现肝肿大,腹腔多个淋巴结肿大。 CD4 6个/uL 血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 两性霉素B治疗后好转 治疗前 治疗后 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 李勇 2013年12月28日 一、概述 近年随着艾滋病的流行,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成为AIDS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也是艾滋病指征性疾病之一。其在东南亚引起的临床感染仅次于结核杆菌和新型隐球菌,居第三位。 在香港约8~10%的AIDS患者感染。在广州、广西近1/3患者被感染。 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PSM)是重症真菌感染性疾病,若得不到及时、适当的治疗,死亡率可达100%,是AIDS的主要死因之一。 二、病原学 马尔尼菲青霉菌( penicillium marneffei , PM) 是1956年巴斯德研究所的Capponi等在越南从一只死于网状内皮真菌病的中华竹鼠肝脏中首次分离发现,为纪念该所的主任 Hubert marneffe 1959年将该真菌命名为马尔尼菲青霉菌。 PM属真菌中的青霉属。目前发现的青霉有300多种,绝大多数是非致病菌。在致病青霉中,PM是致病力最强的一种,是条件致病菌。 是青霉中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菌,即不同温度表现为不同形态。25℃时为菌丝相,35℃时为酵母相---致病相。 25℃时生长快速,具有青霉所特有的帚状枝及孢子链,呈菌丝相。2~3天即产生特征性的水溶性葡萄酒红色素。 35℃培养,菌落无色素产生,镜下可见圆形、卵圆形、两端钝圆形略弯曲呈腊肠形有横隔菌体 三、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PM在自然界的分布主要在土壤,其孢子易随风播散。该菌也可以在水中长期存活。 竹鼠是宿主,为传播的媒介。竹鼠的粪便及洞穴泥土中均可分离出该菌。有报道2004年6月至2005年7月在广西捕获的竹鼠中,PM感染率达100%。竹鼠分布的区域与PSM的分布密切相关。 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地区特点为温暖、潮湿、适合竹林和甘蔗生长、有竹鼠出没。通常春夏季南方雨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