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代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代词.doc

古汉语词类——代詞 代詞是代替名詞以及其他實詞或詞組的詞。主要作用在於行文時避免重復,以求文章簡潔。古代漢語的代詞主要有以下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及無定代詞四類。 (一)人稱代詞 根據人稱代詞所表示的物件,可以將其分爲三種人稱: 1、第一人稱代詞 主要代稱說話者本人。常用的有“我、吾、予、余”等,均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例: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莊子·逍遙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知我者,謂我心憂。(《詩經·王風·黍離》) 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左傳·成公二年》) 爾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孫醜上》) 需要注意的是,“吾”在上古漢語的肯定句中一般不作賓語,在否定句中可以,但應該前置。例: 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子皮曰:“厚,吾愛之,不吾叛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表示第一人稱的代詞還有“卬、朕、某、儂”等。“朕”先秦可用於所有人,秦始皇以後,只用于皇帝。例: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離騷》) “卬”的用例不多,主要作主語,不作定語,少作賓語。例: 人涉卬否,卬須我友。(《詩經·邶風·匏有苦葉》) 2、第二人稱代詞 主要代稱說話的對方。常用的有“女、汝、爾、若、而、乃”等。根據用法可以分爲兩類:“女、汝、爾、若”爲一類,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例: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衛風·碩鼠》)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衛風·碩鼠》)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列子·湯問》)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今爾出於涯涘,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莊子·秋水》) 爾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左傳·襄公十五年》) 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 “而、乃”爲一類,一般作定語,很少作主語,不能作賓語。例: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 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二年》) 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史記·吳太伯世家》) 朕心朕德惟乃知。(《尚書·康誥》) 就産生時代上看,“汝、乃”等産生較早,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甲文作“女”);“爾”始見於西周文獻(《尚書》、《詩經·大雅》等);“若”不見於《詩》、《書》,多見於西周金文,也當爲西周出現;“而”春秋戰國文獻開始出現。現代常用的“你”,出現在中古以後,可以看成“爾”的繼承形式,在中古以後的口語中逐漸成爲第二人稱代詞的唯一形式。 3、第三人稱代詞 上古漢語中沒有完備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多用“其”“之”“彼”等表示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 “之”表示第三人稱時,多用於賓語。例: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隱公元年》) 愛共叔段,欲立之。(《左傳·隱公元年》)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爲神。(柳宗元《黔之驢》)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戰國策·趙策》) “之”有時也可用於指代說話者自己,例: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左傳·宣公二年》)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其”一般只用於定語的位置,有時也可用於兼語句,表示兼語部分的主語語。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又北二十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山海經·北山經》)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列子·湯問》) “彼”也可指代第三人稱,例: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彼可取而代也(《史記·項羽本紀》) 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作主語,需要作主語時,古代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重復前邊出現的名詞,一是省略主語。例: 比較完備的第三人稱代詞是中古早期才出現的,有“他”“渠”“伊”等。例: 他自姓刁,那得韓盧後也耶?(《晉書·張天錫傳》) 雖與府吏邀,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 新睡覺來無力,不忍把伊書還。(韋莊《謁金門》) 在上古漢語中,沒有專門表示複數的代詞,需要表示複數時,可以用人稱代詞表示複數,例: 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 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史記·項羽本紀》) 還可以在代詞後加“儕、輩、屬、等、曹”等一些表示領屬的詞。例: 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吾儕小人皆有闔廬以避燥濕寒暑。(《左傳·襄公十七年》) 吾屬今爲之虜矣。(《史記·項羽本紀》)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小兒輩大破賊。(《世說新語·雅量》) 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世說新語·德行》)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漢書·馬援傳》) 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文档评论(0)

克拉钻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