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豆种质资源研
摘 要
豆属(Vignal中的一个栽培种,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占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小豆种子营养
丰富.高蛋白、低脂胁,并具药用价值,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的食用豆类作物之一。
研究和评价小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进一步探讨小豆的起源、传播和进化,开展
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指导制定小豆资源遗传多样性保存措施、确定小豆资源遗传多样
性保护范围和保护地点,合理丌发利用小旺种质资源.以及指导小豆优异种质的创新和
新品种选育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西f1}|:,}0别是西南地区的小豆种质资源材
料为毛,对小豆栽培型种质资源从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评价,
其}要结果如下:
l 对106份小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豆栽培型种
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553。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方法,计算
各材料间的欧氏平均遗传距离,其范围为O.175~2.945,平均值为1。369。基于形态性状,
将106份小豆种质资源聚类并划分为五大类群。第一类群生育期较长,半蔓生型,植株
较高,荚细长,单株结荚数和荚粒数最多,但百粒重低;第二类群生育期最长,荚短而
较细,单株结荚数最少,单林产量最低;第三类群生育期较短,植株最矮,荚长而粗,
单株结英数和单荚粒数较多,百粒重最高,单株,。。量也较高,生氏习性为直立型;第四
类群生育期较长,生长习性以半蔓生型为主,植株仍较高,单株结荚数和百粒重较高,
单株产量最高,粒色以红色为主;第五类群生育期最短,株高、单株结荚数和荚长介予
第二二类群与第四类群之间,单英粒数较高,直立尘长爿性为主。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
果表明,小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主成分明显.第~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共代表了小
豆形态多样性的67.5%,可以根据主成分束评价小豆种质的优劣。
2.应用改良ASG法对12个小豆种质染色体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3个小豆
种质染色体进行了G.带带型的初步观察,结果表明,12价小豆种质间在染色体形态特征
核型类型上分为lA和2A两种类型。G.带带型分析表}螅,同源染色体的带纹数目、分靠
位置、染色深浅基本一致,可以较准确地进行染色体配对:非同源染色体的带型有明显
差异:,可以准确区分。不同种质问在G.带带型上存在多念性,反映了小豆各种质之间在
遗传结构上的差异,揭示出小豆种在染色体结构上存住着多样性。改良ASG法G,带显
带技术可以作为小豆种质细胞遗传多样性研究的一种有效工具。
3.利用RAPD标记对92份小豆种质资源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性带比率为927%,每个引物可扩增出5~15条多念性谱带,平均10
l条:种质间平均基
均值为O.40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APD标记技术可将92份小豆栽培型种质材料中的
90份相互区分丌.并划分为11个类群,由RAPD标记揭示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和
小豆的生长发育特性无明显相关性。
4.利用AFLP标记对94份小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0个
平均每个引物对扩增出85.3条带,14~50条多态性谱带。平均31.5条;lO对引物中,
扩增效率最低的是E33/M59,仅扩增出64条带,其中15条具有多态性。扩增效率最高
为0.480: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AFLP标记可将94份小豆栽培型种质材料中的92份相互区分歼,并
划分为4大类群,基于AFLP标记的参试小豆种质间的聚类表现出较明显的生长发育特
性及生长习性趋同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地域相关性。
5,对93份小豆栽培型种质资源进行RAMP鉴定的结果也表明,小豆栽培型种质的
多态性较高, 42对引物组合的扩增产物均具多态性,共得到308条有效带,其中297
条(96.43%)具有多态性,每对引物组合可扩增出3~17条多态性谱带,平均7.1条,
种质间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或平均期望杂合度(胁)达0.693;RAMP标记揭示的种质问
将93份小豆栽培型种质材料中的91份区分开,并划分为5个类群;由RAMP分子标记
揭示的遗传多样性同样表现出明显的生育特性和生长习性趋同性,以及一定的地域相关
性。
综上所述,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水平的检测结果均证明,小豆栽培型种质间存在
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来源于不同地区的种质间亲缘关系却较近,说明由于受典型的
白花授粉习性所限,小豆栽培型种质遗传基础比较狭窄,有必要引入外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填闲小麦、石灰和秸秆反应堆对设施土壤健康保持的影响.pdf
- 复配生物杀虫剂维苏云对棉铃虫的杀虫潜能及对其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的影响.pdf
- 夏黑葡萄生长调技术研究.pdf
- 夏玉米维管束系结构与功能特性对种植密度的响应.pdf
- 外来入侵植物银菊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pdf
- 外来入侵杂草黄菊对小麦的化感作用分析.pdf
- 复合污染土壤环安全预测预警研究——以浙江省富阳市某污染场地为例.pdf
- 外源5-氨基乙丙基酸和cacl2对辣椒耐低温弱光能力的影响.pdf
- 外源aba对玉苗期抗冷性的影响及对asrl基因表达的调控.pdf
- 外来入侵植物黄菊种子的分子检测及在山东的分布和遗传多样性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