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古403失效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渤古403失效分析.doc

渤古403井油管断裂失效分析报告 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质量监督检验所 二零零七年二月七日 目 录 一、现场了解状况 二、原材料检验结果及分析 三、断口形貌分析 四、断口成分分析 五 结论 一、现场了解情况 2007年1月30日下午约15:00到达现场,井号渤古403,根据现场了解,情况如下: (一)、基本数据 本井井号为渤古403井,井别为评价井,勘探项目为沾化凹陷,区域构造渤海湾盆地,局部构造济阳坳陷;开钻日期2006年3月2日,完钻日期2006年6月26日,完井日期2006年7月5日,施工单位钻井一公司施工队号70420SL229;设计井深4240m,完钻井深4573m,筛管深度3848.95m,射孔井段3850.5~3889.3m;完钻层位奥陶系,完井方法为套管完井,井型为直井。 (二)、2007年1月19日生产动态 数据来源:勘探开发监督管理部8:00-8:00 7mm油嘴油管放喷求产,油压11MPa,套压15MPa,出口油32.91t,游离水0,乳化水5.72立方米,含水15.1-14.5%,井口温度20-19度(期间15:50-17:30测流压,压力计下深2600m,2800m,3000m;6:00-6:10采用临界速度流量计测气,日气产量42124立方米)。API SPEC 5CT 中N80钢级 图1 管材夹杂物检验(×100) 图1 为断裂管材夹杂物组织形貌,评定为2.5级。 图2 管材纵向带状组织的形貌(×100) 图2 为断裂管材纵向带状组织的形貌。评定为B系列3级。 图3 为断裂管材的金相组织形貌。可以看出,管材为白色块状铁素体 + 黑色细片状珠光体组成(见图3a),其中块状铁素体晶粒和珠光体团均很细小(见图3b)。 (a)(×200) (b)(×1000)图3 管材的金相组织形貌 三、断口形貌分析: 图4 宏观断口全貌 宏观断口形貌见图4。根据断口形貌,可以知道断裂源区有2个。在裂纹扩展区具有很多台阶形貌,最后为明显的快速撕裂的剪切层。 (a) (b) 图5 两个裂纹源区的局部形貌 裂纹源区的局部形貌见图5。根据裂纹逆向走向,可以清楚确定两个裂纹萌生点。两个裂纹相交,出现了台阶(见图5 b)。 裂纹源区的侧面形貌见图6。可以肯定的是,两个裂纹萌生点都是起源于管材表面深深的压痕,其中一个压痕深度高达5mm左右(见图6c)。 (a) (b) (c) 图6 产生裂纹源的表面压痕形貌 图7 裂纹在扩展过程中出现的高周疲劳多源断裂的特征 裂纹在扩展过程中出现了高周疲劳多源断裂的特征(见图7),说明油管在断裂过程中出现了高频震动,直至最后撕裂。可能原因是油管开裂导致油气泄露,致使油压变化,导致整个油管震动的发生。 四、断口产物成分分析: 图8 为两个裂纹源之一的塑性变形区电子探针形貌。虽然有氧化物的存在,但较大塑性变形区还是较明显。从成分可见,塑性变形区的硫和铁含量很高。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远离裂纹源区的地方,硫含量低得多(见图9)。所测成分中Na、Ca、Al、Mg、Zn和Cl等可能来自没有洗净的泥土,但是属于痕量级别。不影响结果分析。 图9是另外一个裂纹源的电子探针形貌和成分,与图8的结果相同,在裂纹源的萌生区,塑性变形区域较大,硫含量较高。 根据成分结果可知,裂纹在萌生过程中发生了硫化氢致应力开裂。其一般机理包括:在硫化氢介质中,硫化氢与铁发生局部腐蚀,表面出现明显坑蚀特征。反应式为: H2S + Fe → FeS + H2 氢在材料中扩散、集聚,导致裂纹萌生。由于氢在材料中扩散、集聚区域较大,导致裂纹萌生过程忠中塑性变形区较大。判断硫化氢致应力开裂的主要证据包括:硫化氢浓度、温度、材质、应力状况、表面腐蚀状况等。在本案例中,硫化氢浓度为6000ppm、温度在30C左右、材料带状组织较粗大、表面应力集中明显,等等,可以判断材料发生了硫化氢致应力开裂。 (a)低倍 (b)高倍 O Al Si S Ca Mn Fe Zn Mg 21.56 0.28 0.62 24.05 0.97 0.30 49.54 1.96 0.72 备注:所有成分均为wt%。以下相同。 图8裂纹源之一的断口塑性变形区形貌及其成分(电子探针) O Na Si S Cl Mn Fe Zn Mg Ca V 23.75 7.8 0.96 3.68 1.59 1.35 65.56 1.13 0.62 0.31 0.26 图9 远离裂纹源处的断口形貌及其成分(电子探针) O Na Si S Mn Fe Zn Mg Ca 23.40 2.68 0.31 17.82 1.08 33.15 16.38 0.62 1.10 图10 另外一个裂纹源处的断口形貌及其成分(电子探针) 五、综合结论: 失效分析试样为块状铁素体 + 细片珠光体组织,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