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原则的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原则的研究.doc

对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原则的研究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新课程目标提出的要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问题的设计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之一。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从形式上讲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内容上分为文章的主题,文章的结构形式,作者的情感倾向,文章的价值和影响。第二点的问题设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是针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的。这种问题设计的方法,把形象、情感、艺术性、鉴赏性极强的语文教材变成了让学生乏味的知识传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问题的设计其本身就是很好的诱导之术。如何设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间有一定的原则是需要遵循的。笔者根据语文教学的经验、教训的体会,提出一些看法,望专家斧正。   一、目标驱动原则   目标驱动原则是指课堂问题设计必须遵循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思维发展目标为原则,它体现着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克服问题设计的随意性   无论是年龄、社会阅历,还是专业知识,教师都具有凌空的优势,面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无论如何设计问题都可以游刃有余。但问题的关键不全在于教师懂多少、会多少,而恰恰需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师的劳动,借助教材的蓝本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语文教学目标和谐地联系在一起,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克服问题设计的随意性,是落实目标驱动原则首先要做到的。   如讲《风筝》一课时,开口就问:“文中作者的性格怎样?”,全班顿时鸦雀无声。在学生没有真正体会、理解文章的情感时,提出来一个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别说学生答不出来,就是没有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语文教师也未必能答得出来。问题设计太具有随意性,违背了目标驱动的原则。   (二)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很少有人在认识事物时能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别是十几岁的初中生,他们认识事物的特征是由浅向深、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不断从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逐步接触到事物的本质。根据初中生这一认知规律,在问题设计时层层相接、环环相扣,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剥,最后挖掘事物的本质。问题的设计始终遵循着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达到让学生具有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的特殊性表现在一是急于从父母、教师的“管束”下解放出来,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知识层面、社会阅历的限制,考虑问题又不失幼稚和容易动摇两个偏面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兼顾到初中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   二、激发学生兴趣原则   兴趣是乐学的起点。语文教材其本身的形象性、艺术性、人文性,都是极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兴奋点。在设计问题时把学生最关注的热点,最善于求异的特点调动起来,把教学目标驱动与学生的情绪巧妙地融合到一起,问题的设计才有生命力。   讲朱自清的《春》时,文中有一段话:“桃、杏、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我说,朱自清写错了,大家一愣,我提问:“大家谁知道桃树、杏树、梨树谁先开花?”,问题的设计一下子捅到了学生春游的生活情趣上,学生不难找出杏树先开花的结论。当我进一步问:“朱自清为什么这样排列顺序?”学生又是看课文,又是争论,结论是把桃树开花的次序向前一提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后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比喻相对照,二是突出了争春的“闹”字。   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内在的思维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   三、学生参与问题设计原则   不能把初中生看成是真正的小孩子,他们有着丰富的创新思维潜能。美国教育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给小学生出了一道作文题《二十年后的美国是什么样子》。学生作文写完后老师当时没有看,过二十年后教师看这些作文时大吃一惊。百分之六十的预言在美国都成为现实,而有些设想正是美国科学家们正努力攻克的课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真正能知道他们想学什么,急于知道些什么。教材仅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而更多、更广阔更深邃的在于图书、杂志,在于社会生活,在于初中生自己生活的氛围之中。在不违悖语文新课程目标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参与问题设计。再胆大一点,教师走下讲台,让学生上讲台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也未尝不可。   四、发散性思维设计原则   问题的设计不是框框,不是为了框住学生的思维,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他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像,一个个举起了小手:   “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