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守谦〈雅俗的焦虑:文征明、钟馗与大众文化〉
石守謙 雅俗的焦慮:文徵明、鍾馗與大眾文化
雅俗的焦慮:文徵明、鍾馗與大眾文化
*
石守謙
【摘要】文徵明是㆗國文㆟文化在十六世紀獨立成形發展過程㆗的代表性㆟物。透過繪畫的製 作、
欣賞、投贈與交換等活動,文徵明不僅建立了所謂「吳派」文㆟畫的具體典範,而且形塑了文㆟這
個菁英階層的特 有生活風格 ,以使其有 別於㆒般的 庶民。文㆟ 文化除了試 圖與大眾文 化劃清界限
外,同時也呈現了害怕為其同化的焦慮 ,這在伴隨著歲時禮俗而來的生活行事㆖ ,尤其如此。文徵
明為新年而作的鍾馗圖便是㆒個有代表性的個案,可以藉之探討菁英文化與大眾文化間久被忽略的
這層緊張關係。
現存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寒林鍾馗》雖 歸為文徵明之作,其實還有深入探 究的必要。它的寒林背景
確為文氏手筆,但是主角㆟物的鍾馗卻有著講究的姿勢、細緻 的表情,顯示出畫者對㆟物畫科專業
技巧的高超掌握,絕非文徵明所能為。它的作者應是與文氏素有交往的職業畫師仇英 。然而,此鍾
馗的特為文雅,又與仇英㆒般所作不同,顯示了文氏在背後的指授。
鍾馗畫的傳統起自唐代吳道子,後世迭有衍化。擊鬼式可能即 是吳道子所創,稍晚則有祈福式的變
體。兩者皆屬如門神的辟邪圖象的演化,形式亦都採單幅立軸 。另㆒種出行鍾馗則與儺戲的搬演有
關,鍾馗通常沒有誇張的表現,戲劇的張力倒全置於可隨時添 加的各段落鬼卒之㆖,而其形式則以
手卷為主。但是,不論是辟邪或出行鍾馗,驅凶納福的功能性都很強。與此流行圖像相較,文仇合
作的《寒林鍾馗》則以無所事事的文雅姿態,剝除了原有的神聖性與功能性。
文仇合作鍾馗形象的新意在於其臉㆖的微笑與輕揚的轉首。這個設計來自對明初詩㆟凌雲翰鍾馗詩
㆗「明日春光萬餘里」的詮釋 ,意在將此形象的意涵由世俗的功利轉成對 春㆝的單純期待。在此同
時,畫的尺幅也被縮小,適於懸掛在私㆟性較高的文㆟畫齋之㆗。如此被移入書齋的鍾馗圖,其「無
用性」特受強調,正是構築文㆟生活 空間的要件。然而,「 無用」的鍾馗在 扮演著文㆟形塑其自我
生活風格之角色外,同時也透露出文㆟文化不願也不能完全與大眾文化隔絕的焦慮;為新年而創製
的鍾馗圖的新模式,可謂針對這種焦慮的有效紓解。
文徵明所規劃的寒林鍾馗雖在當時的文㆟圈㆗頗受歡迎,但並不能真正㆞改變以驅邪納福為訴求的
流行圖像。職業畫師李士達即曾將此無用的鍾馗重新賦予傳統的功能。這個現象意謂著文㆟文化面
對大眾文化時,永遠揮之不去的焦慮之存在。
關鍵詞 :文徵明 仇英 鍾馗 文㆟文化 菁英文化 大眾文化 雅俗 文㆟生活風格
*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307
- -
美術史研究集刊 第㈩㈥期 (民國93 年)
㆒、前 言
雅俗之辨,是㆗國文化史㆗最常見的課題之㆒。它不僅是個㈻術議題,而
且內化㉃㆟心,深刻㆞作用到㆒般的㈳會行為之㆗。對它的討論,不論是出之
於㈻者的嚴謹分析,或訴諸於作家的清談文字,泰半著眼於雅俗的內涵,㈲時
亦及於其在不同時空㆗的變動,或兼論它在文化行為㆗所產生的影響。這些論
述,雖然㈽圖釐清「雅」、「俗」各㉂本身的內涵定義,以及相互間區分的通則,
但經常碰㆖治絲益棼的窘境,尤其是當這個論辯過程㆗牽涉到微妙的價值判斷
與品質界定時,驗證的客觀性基本㆖很難具㈲充分的說服力。因此之故,㈲的
㈻者便借助於㈳會科㈻的理念,將雅俗的討論與㈳會階層的分析聯繫起來,以
「雅」為㆖層或菁英階層的品味,「俗」則劃歸㆘層或平民階層,而成為大眾文
化品味的㈹稱。可是,㈳會階層雖可以依各種標準予以清楚的區別,而且正如
Pierre Bourdieu 所論,㆟們會以文化活動為工具來界定、進而鞏固階層的㆖㆘
1
分野, 雅俗如果成為文化活動㆗的品質內涵,它們究竟如何得以進行這種階
層區別的工作,則仍值進㆒步探討。換句話說,「雅」㆗之「不俗」的成分如何
透過㈳會性的運作,凝聚共識,成為菁英文化的部分,而與大眾文化產生距離?
這個過程便是研究㆗國雅俗之辨與階層區分互動現象時需先釐清的問題。
然而,㆒旦將雅俗之辨轉換成「菁英文化—大眾文化」的思考架構,這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