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公益慈善观念及达成共识的可能性》.doc

《的公益慈善观念及达成共识的可能性》.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的公益慈善观念及达成共识的可能性》.doc

论当代中国公益慈善观念的冲突与社会共识的达成 ——以陈光标事件为切入点的分析 方 英 (广州大学, 510006) 摘要:本文通过陈光标事件分析了中国慈善公益观念在动机、方式上的冲突,并指出这些强烈的冲突源自传统慈善观念、计划经济时期慈善观念和西方公益慈善观念的冲突。最后,本文指出应该鼓励更多资金进入公益领域,对通过公益慈善获得合理的社会声望应该加以认可,并应该进行丰富的公益慈善方式的探索。 关键词: 陈光标事件 公益慈善观念 社会共识 对陈光标的事件的媒体报道和社会围观中反映了中国当下慈善观念的混乱和多元的现状,本文尝试通过对相关媒体报道、博客留言的分析来解读其中包含的公益慈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当下慈善观念的渊源和达成社会共识的可能性。笔者通过网络搜索阅读了几百篇相关报道直到穷尽了网络上观点的多元性为止,具体来说,笔者在前期阅读的时候做好札记,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归类,直到穷尽了多元观点才停止了进一步的阅读。在前期是敞开阅读,到后期则采用立意抽样的原则进行阅读。 一、陈光标事件中公益慈善观念的冲突和争论 笔者通过对网络文献的分析发现,在陈光标事件的报道和围观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第一,慈善是否可以高调?第二,陈光标高调慈善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第三,直接发钱是否为暴力慈善?第四,用来捐赠的财产是否干净,是否有原罪?如果有原罪的财产是否可以用来做慈善?等等,下面将对此展开分析。 首先,关于慈善是否可以高调的争论源于有关陈光标是中国“首善”、“首秀”“裸捐”的言论和报道。 陈光标本人是高调慈善的倡导者和践行者,1、他认为高调可以使自己的行为产生更大的影响, 影响更多的人做慈善,“人人参与慈善、全民慈善,这是我的高调慈善所要带动的事情”;2、他认为高调说明自己愿意接受媒体和社会的监督,愿意在监督下拿出真金白银来做慈善,“我认为拿出这些‘真金白银’来,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秀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值得我们去做的”3、他非常希望通过慈善获得各种荣誉、感谢等精神方面的认可。“我为你做好事,感谢信应该给我一封吧”、“我想企业家捐了款,这个证书是不能忘的,一个证书的成本才几十块钱,但这是对企业家慈善的认可”、“荣誉证书现在1500多本,从地下一本一本垒起来超过5米高,收到各个少数民族送给我的哈达4000多条,锦旗2000多面。荣誉的背后就是一份责任”。 陈光标的这种高调在刚开始获得了媒体的聚焦关注和多方的认可,在陈光标发出“裸捐”公开信(2010年9月5日)的第二天,新华社发表时评称陈光标的言行是“高举一种新的财富观和遗产观”;9日,受聘为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 随着名声而来的是质疑的声音,质疑主要在于第二点:高调慈善的目的和动机到底是什么?1,是否借慈善沽名钓誉?2,是否借慈善构建政商关系?3、是否在用慈善为企业打广告?对于第一点争论的关键点在于是否落实了承诺或公布的捐赠数额,如果落实了,那么是否高调只是个人不同的行事风格,如果没有落实则存在“诺而不捐”的欺骗行为,具有沽名钓誉的嫌疑,“10年捐赠11亿款物的统计数字由何而来?是否有捐赠的发票和证据?”。对于这个质疑陈光标可以提供部分证据,但是难以全部证明,而且存在不同场合所说数据有出入的情况。对于第二点质疑,陈光标给出了两个有力的回应:一是“捐赠的地方不投资,投资的地方不捐赠”;二是他拿的工程绝大部分都是转包的二手工程,而不是直接从政府手上接的工程。对于第三点,陈光标的回应是“做慈善对我的企业发展确实起到了增进作用。因为我做了慈善,社会给了我更多的信赖,更多的回报”、“企业营收是一年比一年多,捐献也是一年比一年多”。支持者认为只要是真正做了慈善,那么客观上扬了企业的名声也是值得肯定的,“他的名相当于广告效应,他的利反哺慈善,临终还要裸捐,他的名、他的利都为慈善服务,怎么就不可以呢?”;反对者认为其出发点就是为了企业扬名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因此对此嗤之以鼻,“当然不是新闻事件,这些人的事件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有什么新闻价值?他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现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给你一块钱的捐款,必须在你身上榨取十倍或者几十倍的价值”。 第三个争议的焦点是陈光标直接发钱的慈善方式是否合适?是否是一种不符合现代公益慈善要求的“暴力慈善”?事件起于陈光标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区向两个寨子的群众发放每人200元的救灾款,引起争议的是他在派钱后与村民举钱合影的照片:照片中的主角是被特写放大满脸笑容的陈光标,背后是举起获派200元的受灾村民。这时开始有公益界的专业人士发表意见,认为这是一种“暴力慈善”,因为“虽然他扶贫助弱的

文档评论(0)

tax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