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第八章 方药基础 方药,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 法 方 药) 目前记载的中药有5600余种,临床常用的有500多种。 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但以植物药为主,故又称“本草”。 §8.1 中药基础 §8.1.1 中药命名方法 以产地命名:阿胶(东阿),川芎,羌活 以生产特性命名:半夏(五月生),车前子 以形态、颜色、气味命名:红花 以功效命名:续断,益母草 以入药部位命名:枳实,杏仁 以发现者命名:何首乌,徐长卿 以进口和译音命名:番泻叶 §8.1.2 中药的采集、干燥和保存 采集:根(初春/深秋), 茎叶(夏),花,果实, 干燥:晒干,阴干,烘干 保存:防潮湿,防霉变,防虫蛀 §8.1.3 中药炮制 目的:消减毒性,保证安全。 乌头,巴豆霜) 改变性能,增强疗效。 (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 矫正异味,便于服用。 (紫河车) 纯净药物,用量准确。 (芦根去泥沙) 便于制剂,防止霉变。 (枸杞、桑叶干燥) 方法: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8.1.4.1 四气五味 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的反应或治疗效果而总结出来的药性理论。 胃热——石膏、黄连——寒凉性 胃寒——干姜、吴茱萸——温热性 平性,指药物的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作用平和。如山药,甘草,党参。 五 味 指辛、甘(淡)、酸(涩)、苦、咸五种滋味。 发散解表 表证 麻黄、薄荷 辛 行气 气滞证 木香、香附 活血 血瘀证 桃仁、红花 补益——虚证——人参、熟地 甘 缓急——痛证——饴糖 滋养——燥证——枸杞、大枣 和中,调和诸药——甘草 淡: 渗湿利尿——水肿——茯苓、猪苓 收敛虚汗——虚汗外泄——五味子 酸 涩肠止泻——久泻不止——石榴皮、乌梅 涩精止带——遗精带下——金樱子、芡实 咸 软坚散结——瘿瘤、积聚——牡蛎、鳖甲 泻下通便——便秘——芒硝 通泄——热结便秘——大黄 泄 降泄——咳嗽气喘——杏仁 苦 清泄——胃火炽盛——黄连 燥 燥湿——湿邪内阻——苍术 坚 坚阴——阴虚火旺——黄柏 四气和五味的关系 每一药物都各具气味,气和味的作用是互相联系,只有两者才能反映药物的性能。 药物的气味相同,则作用往往相似。 例如:苦寒药物,大多能清热。黄连、黄芩、栀子、黄柏、大黄。 气味不同,则作用显著不同。 紫苏-辛温-发汗解表 黄芪-甘温-补气健脾 气同味异 杏仁-苦温-降气止咳 木瓜-酸温-祛风湿 鹿角-咸温-补肾助阳 细辛-辛温-散寒解表 薄荷-辛凉-发散风热 味同气异 石膏-辛寒-清热泻火 巴豆-辛热-泻下消积 白芥子-辛平-化饮祛痰 一药多味:当归(辛甘),白术(甘温) 一药多性:?? ? 药物气味的复杂性,决定了药物功效的多样性。 只有掌握每味药物的全部性能和各药之间的异同,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中药。 §8.1.4.2 归经 归经:指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它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药性及药效为依据而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酸,归肝经。如:白芍 苦,归心经。如:黄连 甘,归脾经。如:甘草 半夏——降逆止呕——归胃经 泽泻——渗湿利水——归膀胱经 临床用药时,首先要明确病位,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否则,药物不能直达病所,出现失治或误治。 肾虚,归肾经。如肉桂、熟地、鹿茸 痤疮,为血热。服用牛黄解毒片(清胃 热)伤胃气。 药物对所归经脉的治疗作用明显,对其他经的治疗作用小或无。 杏仁 降肺气 枳实 通胃肠 苦楝子 理肝气 同归一经的药物,而性味不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