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精要.docVIP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精要.doc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毕业设计(论文) 系 别 : 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专业(班级): 作者(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年月日 蚌埠学院教务处 3 发射线圈部分软件设计 32 4 AD程序设计 33 5 红外发送程序设计 35 插 图 清 单 图2-1 近场磁感应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原型 7 图2-2 基于电磁耦合共振的无线电力传输原理图 7 图3-1 系统框图 9 图3-2 设计规划图 10 图3-3 全桥逆变电路 11 图3-4 方波发生以及放大电路 12 图3-5 IR2110MOSFET驱动电路 12 图3-6 两个IR2110低端驱动波形 13 图3-7 两个IR2110自举高端驱动波形 13 图3-8 反相器4069 13 图3-9 初级串联补偿电路 14 图3-10 次级串联补偿电路 14 图3-11 单面线圈 14 图3-12 全桥整流电路 15 图3-13 整流稳压电路 16 图3-14 线圈接收波形 16 图3-15 整流后直流波形 16 图3-16 手机电池充电电路原理图 17 图3-17 8051410单片机管脚图 18 图3-18 8051410单片机调试电路原理图 18 图3-19 红外发射电路原理图 18 图3-20 1104最小系统 19 图3-21 红外解码电路原理图 20 图3-22 继电器电路原理图 20 图4-1 发射线圈部分 22 图4-2 发射线圈部分 22 图5-1 红外数据发送译码示意图 23 图5-2 某遥控器一按键解调后的红外解码 23 图5-3 发射线圈单片机主函数流程图 24 图5-4 发射线圈外部中断0流程图 24 图5-5 接收线圈部分软件流程图 25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由于人们对生活中使用的电子产品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那跟着它一起发展的 就是电子产品的充电器了,最开始出现的充电器是有线充电,其次是万能充,目前悄然兴起的是无线充电器。我本次研究和设计的课题是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手机无线充电器系统,其实关于无线充电技术,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了,但在国内任然处于摸索和创新的状态。要想实现无线充电,方法还是有很多,但是其对电能的利用率是我们所要考虑的。电磁感应方式、电磁耦合共振方式、电场耦合方式、微波谐振方式都可以实现这个 机制的供电性能。我这次采用的是基于单片机(STC单片机)下,基于近场电磁感应无线电力传输的设计方式。该无线充电过程是智能充电过程,通过接收端装配的红外发射的数据,经过发射圈中的STC单片机到达继电器,来告诉发射端的继电器是否切断或者打开线圈电源。 关键词:无线充电器;单片机;电磁感应;红外发射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Wireless?Charging System?Based on MCU Control Abstract: With?the?requirement of electronic products increasing higher,?along with it?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charger,?At first,the charger is with wired,then is rise of the universal charger,but now wireless charger is rising quietly.?My?topic is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wireless?mobile phone charger based on single chip,?in fact,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in foreign countries has been very mature,?but it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te in china. In order to achieve wireless charging, there are still many methods, but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electricity is what we need to consider. The power supply performance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method,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ce mode, electric field coupling, microw

文档评论(0)

w44775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