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_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要点.ppt

第十讲_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工艺特点 (1) 材料的形成与制品的成型是同时完成的 该特点可实现大型制品一次整体成型,简化制品结构,并且减少组分零件和联接零件的数量,因而减轻制片质量,降低工艺消耗和提高结构件使用性能 (2) 复合材料的成型比较方便 复合材料基体及增强材料的特点,可使得一些复合材料用廉价简易设备和模具,不用加热和加工工艺的方法,由原材料直接成型出大尺寸的制品。 一种复合材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成型,选择成型方法可根据制品结构的特点、用途、生产量、成本以及生产条件的综合资料考虑,选择最经济和最简便的成型工艺 复合材料制件的设计过程 树脂固化度的测定 丙酮溶剂萃取法 差热分析法 红外分析法 介电分析法 温度、时间、压力 1)温度---台阶式固化 热固性树脂在固化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四种力学状态 确定固化过程的反应参数的方法 动态力学法DMA-扭辫分析法TBA 时间 温度 第一阶段(预热阶段) 第二阶段(保温阶段) 第三阶段(升温阶段) 第四阶段(热压保温阶段) 第五阶段(冷却阶段) 2)压力-加压时间 成型压力的作用: 克服挥发分的蒸汽压力 使粘稠的树脂有一定的流动性 使树脂与增强材料充分的接触 防止复合材料在变形过程变形 ? 加压过早,加压过晚对复合材料制品的性能有什么影响? 二、固化工艺参数的确定 未凝胶玻璃态、粘流态、高弹态、凝胶后的玻璃态 固化反应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从未凝胶玻璃态到黏流态 从黏流态到树脂凝胶点 从凝胶点经高弹态到玻璃态 玻璃态的固相反应 DDA:动态介电分析法 1)从未凝胶玻璃态到粘流态 流动峰 凝胶峰 2)从黏流态到树脂凝胶点 由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SC曲线的放热特征峰(峰开始的温度Ti、峰顶温度Tp、峰终温度Tf),外推到0升温速率的放热峰Ti、Tp、Tf,以此确定固化台阶温度。 固化台阶温度的确定 加压时机的确定(一般在快凝胶的时候开始加压) SBSS:短梁剪切强度 3)从凝胶点经高弹态到玻璃态 (a)扭摆仪原理图 (b)阻尼振动曲线 凝胶化作用对阻尼的贡献 玻璃化作用对阻尼做的贡献 树脂固化体系三T状态 时间/(10Min) 依据TBA分析的等温固化时间-力学图谱获得的不同固化温度下的凝胶化时间和玻璃化时间,可绘制出树脂固化的三T状态 4)玻璃态内的固相反应 升高固化温度,进一步提高固化交联度,使树脂耐热性、模量等性能提高 1. 过程 三、固化过程收缩与内应力 X A C 加热 初步固化 凝胶 继续固化 B 冷却Tg D 室温 Y 2. 体积变化 ①胶化收缩(C—Y)决定内应力大小 ②聚合收缩(A—B) ③热收缩(B—Y) ④固化收缩(A—Y) ②+ ③= ④ ⑤热膨胀(X—A) ⑥实际体积收缩 3. 影响固化收缩的因素 ①树脂类型: 酚醛缩聚,收缩最大;聚酯分子间范德华距离(0.32nm)变为C-C共价键(0.154nm),收缩居中;环氧开环聚合,膨胀抵消收缩,收缩最小 ②固化温度 温度越高,收缩率越大,内应力也越大 ③固化剂种类 形成固化网络交联密度、紧密程度 4. 内应力 1)来源 物理收缩应力、化学收缩应力 内应力 收缩不均匀 2)减小内应力措施 慢速升温或低温固化,固化均匀、充分; 添加粉状填料或柔性树脂; 缓慢冷却,松弛热收缩; 后处理 本章习题 如何选择复合材料成型方法? 试述手糊成型过程、特点、应用? 试述喷射成型过程、特点、应用? 什么是袋压成型?它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什么是RTM工艺?它对树脂体系和纤维增强体有什么要求? 为什么复合材料固化是要分段加温? 如何有实验方法确定合理的复合材料工艺参数? 什么是三T状态图?它是如何通过实验测试出来的? 试分析树脂固化体积变化过程? 该节的讲解是要注意提及在复合材料工艺中,工艺水平直接影响材料或制品的性能(复合材料一个重要性能就是层间剪切强度),工艺包括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固化工序几固化工艺参数(温度、时间、压力),成型工艺方法(根据实际要求选择相应选的工艺,如成型单向受力构件和梁应采用拉挤法,薄壳构件可采用连续纤维缠绕工艺,其目的是实现各个方向具有不同的强度和刚度的要求) 涂膜上留有漆液向下流淌痕迹的现象叫做流挂。多出现于垂直面或棱角处。 第一阶段:从室温到开始反应的温度。该阶段主要目的是使胶布中的树脂熔化,是熔化的树脂往增强树脂的间隙中深度浸渍,并使挥发分再跑掉一些。 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作用是使树脂在较低的反应速率下固化。在这一阶段应注意树脂沿模板边缘流出的情况。当流出的树脂已经硬化,即不能拉出细丝,应立即加全压,并随即生温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作用在于逐步提高反应温度,以加快固化反应

文档评论(0)

风凰传奇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