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密度对大豆群体碳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pdf
第29卷第3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V01.29No.3
201 Researchinthe Areas 201
1年5月 A2ricllltural Arid May1
密度对大豆群体碳氮代谢相关指标
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张晓艳1,郑殿峰H,冯乃杰1,李建英2,杜吉到1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黑龙江大庆163316)
摘 要:以垦农4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大豆群体碳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品质的
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单株叶片氮素、可溶性蛋白、淀粉及蔗糖积累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低密度与高密度
群体间差距显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大豆子粒中蛋白质的含量有所上升,脂肪的含量有所下降;各生育时期氮
素、可溶性蛋白、淀粉和蔗糖积累量与子粒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
内单株的荚数、粒数、粒重逐渐减少。在密度36万株/hm2时,群体产量最高。
关键词:大豆;碳氮代谢;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529.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01(2011)03.0128.05
碳氮代谢作为作物体内基本的代谢途径,不仅 密度的逐渐增加,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
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量 粒重等均逐渐减少,百粒重逐渐增加,而每荚粒数变
的高低【lJ。大豆植物体内氮代谢的状况和水平对其 化不大【11|。前人有关大豆群体碳氮代谢与产量品
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的影响L2j。Skumu—质的关系尚未明确。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不同生育时
dini等认为,大豆子粒形成时加速了植株组织中氮期大豆群体的氮素、可溶性蛋白、淀粉及蔗糖积累量
素的运输,但由于子粒的需氮量过大,导致叶片早 及产量品质的变化规律,为提高大豆群体的产量及
衰,光合速率降低,产量下降【3J。叶片中的淀粉一般 品质提供依据。
作为贮藏物质存在,在碳水化合物被大量消耗时,将
l材料与方法
会被进一步分解提供碳骨架【4J。光合碳同化初级产
物代谢的主要趋向是合成淀粉,并以淀粉的形式暂 1.1供试材料
时贮藏在叶片中,夜间降解输出,并且淀粉合成的趋 试验于2006年在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向随光合产物输出情况的改变而变化bJ。蔗糖是光 大豆试验田进行。试验地平整,肥力均匀,土壤类型
合作用形成的第一个碳水化合物,它是叶片光合产 为草甸黑钙土;供试品种为双高大豆品种垦农4号。
400℃.
物的暂存形式…6,并且叶片同化中向籽实器官运输 该品种生育期120d左右,≥IO。C积温2
的主要光合同化产物【7J。叶片中的蔗糖浓度高,则 2500℃;株高80—90em;白花、尖叶、灰毛、亚有限
运输速度快旧J。由叶片等源器官合成的蔗糖运输到 结荚习性;子粒脂肪含量22.03%、蛋白质含量
子粒后,并不能直接提供碳骨架,而要经降解后才能 41.25%;秆强,喜肥水,中抗灰斑病;适宜在黑龙江
被子粒进行合成利用旧J。 省第二积温带中部平原区及东部低湿区种植。
大豆单产水平低、品质差、生产成本高是制约我 1.2试验设计
国大豆生产的主要因素。大豆生产是群体生产,大 试验设5个密度,分别为P0.8(12万株/hm2)、
豆产量也是指群体产量而言。谢志涛等研究表明, P1.6(24万株/hm2),P2.4(36万株/hm2),P3.2(48
种植密度对大豆子粒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具有显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四分之一象限光强法热解碳消光角的计算机测量方法.pdf
- 基于固—气耦合物理相似模拟的实验装置研究.pdf
- 基于多层稀疏先验的回归样条变量选择算法.pdf
- 基于多年MODIS-NDVI的黄淮海农区冬小麦生产力评价.pdf
- 基于多物理场参数变化的花岗岩巷道岩爆前兆模拟实验研究.pdf
- 基于多物理场的高速永磁电机转子护套研究.pdf
- 基于对称性的中国台湾地震趋势判断及物理基础.pdf
- 基于快速响应策略的需求关联复杂供应链动态产量联合优化.pdf
- 基于数字色彩系统的城市色彩设计.pdf
- 基于数据挖掘的单层产量劈分方法.pdf
- 密度对粮饲兼用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pdf
- 密植枣园土壤养分消长特性对枣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pdf
- 小麦puroindoline b-2基因变异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pdf
- 小麦、毛苕子与黄瓜轮作对土壤微生态环境及产量的影响.pdf
- 小麦不同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及对灌溉制度的响应.pdf
- 小麦不同密度和田间配置对套作玉米苗期素质和产量的影响.pdf
- 小麦叶面积指数的遗传变异及其影响因素与产量的关系.pdf
- 小麦籽粒Zn、Fe、Mn、Cu含量的基因型和环境差异及与产量关系的研究.pdf
- 少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极端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pdf
- 尿素配施添加剂NAM对棉花生长发育、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