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热学-教学研讨-热工战略研究
教育部2004年3月1日正式批复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进行能源动力学科专业发展战略和专业人才培养规划的研究。 鉴于热工课程是能源动力类学科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在其它多个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因此,热工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承担了本课程发展战略研究的任务。 本课程在国内外工科教学中开设的历史和现状 课程教学在各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在不同大类专业中热工课程的开设方案 今后我国热工课程教学发展战略 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1 国内的历史和现状-解放前 由于缺乏资料,一时无法得到其它历史悠久高校工科教学中热工课程开设的记录。 解放后50年代初,全国进行院系调整。从课程设置而言,凡是设有机械系的学校都开设热力学课程。后各校动力机械部分纷纷从机械系分出,单独设系,在动力机械系内热力学课程教学得到进一步加强。 至于传热学在50年代初一般只作为工程热力学中的几章予以介绍,并未单独设课。 当时国家提出全面向苏联学习,哈工大被定为工科院校全面学习苏联的样板。50年代中期学制定为五年。哈工大与有关学校聘请了一批苏联专家,培养了一批教师,建立了一批专业,教学计划基本上采用苏联的。当时所用教材主要为前苏联作者的译本. 【1】李特文.工程热力学(1,2,3册). 宁榥,徐华舫译,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3-1954年 【2】阔尔尼茨基,鲁滨斯坦主编. 普通热工学(1,2,3,4册),李佑华,东北工学院热工教研组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1957 【3】雅斯特列姆斯基著. 工程热力学(1,2册),沈维道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56-1957年 【4】雷科夫著. 热传导理论,裘列均,丁履德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5】维尼克著. 工程热学及传热学基础. 严家禄,张正荣译.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59 1952年时在北 京大学任教的 王补宣教授编 著的“热力学” 由上海中外书 局出版。 从1956年开始,国家号召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在学习前苏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自己编写教材。 此后我国作者自行编著了一批热工教材。 1960年当时的高教部组建了热工教材编审委员会,陈大燮教授出任主任,王补宣、杨世铭教授为副主任,委员有夏彦儒教授等。 该委员会制定了我国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及热工学的第一部教学大纲,组织作者出版了一批我国学者自行编写的教材,奠定了我国热工类课程的教学基础。 1985年教育部重新组建了高等工业学校热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王补宣、杨世铭教授受命出任主任与副主任。至今已经是第五届,该委员会主持制定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课程的基本要求,多次召开了全国热工课程教学研讨会,对我国热工课程教材的建设与教师队伍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到上世纪末,我国共有150余所高等工业学校开设有热工类课程,分布在除台湾,西藏,青海三省以外的境内有关高校。 全国热工课程教学的一般情况是: (1)热工课程的设置主要在能源动力类、石油化工类、航天航空类、土建类、交通运输、轻纺食品等大类专业;(2)热工教学实验以验证性为主,测试手段比较落后,设备比较陈旧;(3)已经出版了一批由我国作者自行编写的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与热工学的教材。 开课的大类专业面也有所扩大,机械类专业目前也大多开出了少学时的热工学课程,例如清华大学对机械系,精密仪器系、汽车系,力学系等开设有48学时的热工基础教程; 经过近5年来211工程建设等项目的支持,我国热工实验教学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 同时出版了一批面向21世纪的教材。但是与国际上工业先进国家的热工课程教学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 (1)近代热科学的产生与初期的发展集中在欧洲国家。热科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Galileo(1592)的时代。而且早期热学作为物理学的一部分,热力学与传热学的研究是溶为一体的。 例如Boltzmann从热力学证明了Stefan由实验得出的辐射四次方定律。又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创建人之一,L Kelvin在1862年按半无限大物体传热问题的计算,估算了地球的年龄。 (2)无论热力学还是传热学,其发展都经历了从“科学”到“工程”的过程,即,从初期作为物理学一部分的热学演变、发展成为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的“工程热力学”与“工程传热学”。一批德国科学家Prandtl,Karman,Nusselt,Blasius以及后来的Eckert,还有前苏联科学家(如Kirpichev等)作出了贡献。 (3)二次大战以后,传热学的研究中心由德国转移到美国,其中Jakob,Karman以及Eckert三位德国科学家的移居美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4)欧美国家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的开设始于何时,暂时无法查考。 随后Jakob 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CJJ2-2008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 VIP
- GB∕T24067-2024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pptx.pdf
- 口服药物的吸收.ppt VIP
- 公司内帐管理系统Excel模板.xlsx VIP
- reading skill --Distinguishing Between Facts and Opinions.ppt
- 分式乘除法专项练习60题(有答案).doc VIP
-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规范》(THNEE 009-2025).pdf VIP
- 正泰NA1-2000智能型万能断路器.pdf VIP
- 第3课 中古时期的西欧【课件】(共34张PPT)-中职高一年级下册学期高教版(2023)世界历史全一册(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加拿大油砂沥青加工方案研究.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