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中学教育对比研讨教育教学论文.doc

中英中学教育对比研讨教育教学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英中学教育对比研讨教育教学论文.doc

中英中学教育对比研讨教育教学论文 在“放”和“干”中学在观察了一些英国的课堂教学之后,我发现,英国的课堂(即使是较好的学校)大多纪律较松弛,教师讲解较少,而逻辑不严密,也不系统。但是他们能够“放”而不怕。在我听过的所有课中,几乎所有教师的讲解都只有15分钟左右。而面对听课者,他们似乎很坦然,一点也不感觉到自己在“偷懒”。因为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文化就是如此,即使在大学也是这样,大部分课程时间,都留给了学生。同时他们注意“活”。这里的“活”,倒不一定是我们理解的课堂要多“热闹”,学生举手发言的次数有多么多,互动有多么平凡,而是说他们注重学生自己实在而自然的活动。另外,英国教师对于学生的“放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且不说课堂上一盘散沙的状况,就只要比较一下中英两国人敲击电脑键盘的方式就可以发现这一点。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学生或成人敲击键盘的动作都是“标准”的。 而在英国,我发现很多人的动作不但不“标准”,甚至错的“离谱”。比如,经常见到一些人在使用电脑时,左右两个食指满键盘跳跃,尤其是看到是一个收银员也是这样时,我忍不住怀疑,是不是英国本身就存在多种不同的“标准”动作。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教育应该放弃培养好习惯的责任。我只是认为,如果我们平时能够给学生更加积极和宽容一点的评价,他们至少可以暂时“忘掉”激烈的中高考,而享受一下学习过程中自然成长的快乐。英国的中学非常重视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在我参观的几所中学中,每一所学校都设有专门的木工、钳工、电工、管道工等教室,这些教室设施和设备仪器齐全,并且免费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培训材料;每一门专业都配备足量的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与文化课同样的课时;为保证教学的质量,学科组成专门的评委对学生的考试作品进行评价。由于社会对这些专业工种的需求量大、收入高、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这些课程的一门或几门,并且学得很认真、很投入,作业水平很高,很多学校的图书室、展览室所用的橱柜都是学生的木工和铁工作品,很多学生的家庭都使用着孩子亲手制作的桌子和凳子。一位教师骄傲地说:“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培养的木工和钳工,收入和医生一样多。” 尽管英国加强文化课特别是数学和理科的教学,但他们建立并坚持的旨在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在“干”中学的教学模式,已形成了成熟的经验和鲜明的特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我国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学生主要在“听”和“信”中学。教学方式呈现出注重集体活动,群体的班级教学;注重学生的集体意识,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国家倾向,学生的发展注重同步性与整齐划一性,强调群体的目标和利益,忽视个体的需求和价值,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学生缺少创新与进取精神。我国的“师道尊严”使教师与天、地、君、亲并称,又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所以对教师绝对服从,“听”而不言,“信”而不疑,从而导致课堂中学生的消极参与和气氛沉闷。教师也随时注意自己的“权威”形象,言谈举止庄重严肃,难以相信中国教师上课时会像英国老师那样坐在桌上或把脚放在桌上。“教不严,师之惰”。 中国老师对学生成绩的好坏负有重要责任,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也较强。教师成为课堂的绝对主体,学生不能创设和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就成为必然的结果。把教材“晾”一边中国中学的必修课程(基础性课程)是12门: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音乐、美术、体育(涵盖德智体美),选修课(发展性课程)包括知识拓展类、特长培养类、课程研究类、项目研究类、体验感悟类;而英国中学的必修课除了我们以上的课程外,还有神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等,选修课更是多种多样。英国课程具有更大的弹性。所谓弹性指课程对于学科内容和标准的描述不再像过去那样繁琐、具体,而是更加突出纲领和原则,从而既给教师以更大的自由来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也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来满足其学习需要。比如,在我们考察的学校,师生们对于国家教材似乎没有多大“感情”,全班的课本都“晾”在教室后面,只有上课时,才临时每人发一本。教师并不一定照“本”宣科,而是通常会给学生分发自己的讲义,教师再给学生一大半课堂时间进行活动,也没有像我们一样担心无法完成课本上的教学任务。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在追求课程开发的自由,可见课程开发空间对于教师发展是多么宝贵。如果国家不把课程开发的权利适当还给教师,教师何以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又怎样改变以完成课本任务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虽然通过设立三级课程和强调教师自主开发课程等措施给予了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但由于传统的刚性管理一时难以改变,这些空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常常被挤占得干干净净。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英国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技能。新课

文档评论(0)

wdhtm34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