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种类的探究药剂学论文.docVIP

中药不良反应种类的探究药剂学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不良反应种类的探究药剂学论文.doc

中药不良反应种类的探究药剂学论文 1.副作用 当一种中药具有多种作用时,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治疗作用而发生的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如用麻黄平喘而引起的心悸、血压升高等反应。 2.毒性反应 由于使用中药引起人体功能或器官组织的损害称为毒性反应。由于接近或超过极量用药而发生的即刻毒性反应称为急性中毒反应。由于长时间用药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称为慢性中毒反应。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中药本身的毒力、用量、用药时间、体质等因素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把中药毒力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级,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人体质、病情、用药时间来选择适当的药物与剂量。为了使分级更具体化,可以参照中药临床中毒症状表现的程度、半数致死量、有效量与中毒量的距离、一次服中毒量的大小、中毒潜伏期的长短等对有毒药进行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性味与归经项列出的具有小毒、有毒、大毒中药如下。 小毒:雷公藤、九里香、土鳖虫、川棟子、小叶莲、艾叶、北豆根、红大戟、吴茱萸、苦木、苦杏仁、南鹤虱、鹤虱、蛇床子、猪牙皂、草乌叶、鸦胆子、重楼、急性子、绵马贯众、蒺藜、丁公藤、水蛭、地枫皮、两面针。 有毒:干漆、土荆皮、山豆根、千金子、制川乌、天南星、木鳖子、关木通、蜈蚣、甘遂、仙茅、白附子、白果、半夏、朱砂、华山参、全蝎虫、罂粟壳、芫花、苍耳子、两头尖、附子、苦棟皮、金钱白花蛇、京大戟、蕲蛇、制草乌、牵牛子、轻粉、香加皮、洋金花、常山、商陆、蓖麻子、蟾酥、硫磺、雄黄。 大毒:川乌、马钱子、天仙子、巴豆、巴豆霜、闹羊花、草乌、斑蝥、红粉。 袁伯俊等曾对484例中药(包括草药)及其制剂中毒致死的病例作了分析,以单味药最多,计61种,438例。按其致死例数排列如下。 毒蕈(116例),雷公藤(61例),乌头类(40例),马钱子(22例),钩吻(18例),斑蝥(15例),苦楝子(14例),苦丁香(12例),信石(11例),关木通、山豆根(各9例),望江南子、白果(各7例),苍耳子、山慈菇、夹竹桃叶、桐子(各5例),罂粟壳、红花油、枇杷仁、莽草子(各4例),吕宋果、黄药子、蟾蜍、万年青叶、商陆(各3例),槌果藤果、白附子、白花丹、生蜂蜜、土沙苑子、河豚、木薯、紫金龙浸膏片、马桑寄生、天花粉、人参(各2例),防己、牵牛子、皂荚、艾、三钱三、华山参、洋地黄、狼毒、鲜石榴皮、益母草、水蛭粉、雄黄酒、八角莲、大叶柴胡根、山八角、白芥子、鱼胆、博落回、猫豆、蓖麻子、鬼臼、丢了棒、桃仁、莨菪(各1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许多中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未作毒性药记载。 3.过敏反应 又称为变态反应,某些中药引起与抗原抗体结合有关的不良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其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过敏反应有皮肤荨麻疹、红斑、紫癜等,严重时也会发生大疱性剥脱性皮炎,重者全身症状为溶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损害和肾损害、呼吸困难、喘息、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 变态反应的一般规律为人体首次用药多不发生(但也有例外),因为其从接受抗原到抗体充分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称为潜伏期。人体抗体充分形成后,再次用药就会迅速发病。致敏性会终身存在,当重复用药时会再次发病。对相同或类似结构物质可能出现交叉或不完全交叉过敏变态反应。 4.致癌作用 实验发现槟榔(槟榔碱、水解槟榔)具有实验性致癌作用。另有些中药本身不致癌,但与某些致癌物质先后起作用则具促癌作用,如巴豆油、甘遂中的大戟二萜醇类物质。对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进行的致突变试验表明某些中药及其成分致突变,如石菖蒲的主要成分α-细辛醚对鼠伤寒沙门菌TA92有致突变作用,对染色体有明显断裂反应,植物黄酮类槲皮素对小鼠微核实验有明显致突变作用。 5.致畸作用 有些中药如百合、苦参、杏仁、桃仁、郁李仁、酒等有致畸作用。在妇女妊娠期不宜使用。 6.特异质反应 少数人因遗传原因(如个体酶缺陷)导致用药后发生与药物的药效、药理无关的病理反应,如有口服常规剂量板蓝根糖浆而发生溶血的报道,该症状与患者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有关。 7.习惯性与成瘾性 长期使用某些中药(如人参、蜂皇精),停药后有心理上、习惯上与生理上的需要,称为依赖性.而长期应用某些中药(如罂粟壳类),在停药后会产生戒断症状,服用者有强烈的生理、心理需要,这种现象称为成瘾性。 8.过度作用 中药作用于人体并产生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效应为治疗作用。纠正人体脏腑机能的偏盛,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使人体机能平衡,恢复正常状态。但有时候也会出现过强的效应,导致不良反应。

文档评论(0)

wdhtm3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