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福建省南安一中2013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人民版.docVIP

【编辑推荐】福建省南安一中2013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人民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编辑推荐】福建省南安一中2013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人民版

南安一中2013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第Ⅰ卷为必考题,第Ⅱ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4分) 一、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4分,共144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夏者,中国之人也。”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与(孙)权并力,共拒中国”。两则记载中关于“中国”的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A.二者的含义同指当时的华夏民族B.前者指天朝的政治中心,后者指天下的地理中心 C.前者指天下的地理中心,后者指天朝的政治中心D.二者的含义同指天下的地理中心 1.同治年间(1861—1875年),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有所增长,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同治中兴”。然而西方学者对其评论道:“同治中兴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这一评论的历史依据是( )A.清朝统治者仍固守天朝上国的心态B.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思想C.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D.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扼杀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日对峙形势图。形成这种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国民党军队的奋勇抵抗 共产党军队的敌后抗战 国民党军队的消极避战 共产党军队的积极反攻 A. B. C. D. 16.阅读下表,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920~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水平估算单位:亿元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占工业总产值中的 占工农业总产值中的 近代工业产值 手工业产值 工业总产值 近代工业 手工业 近代工业 手工业 1920 219.03 10.66 43.17 53.83 19.8 80.2% 4.9% 19.7% 1936 306.12 33.19 73.71 106.89 31.0% 69.0% 10.8% 24.1% ①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工业有所发展抗日战争前夕中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 手工业在近代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列强的侵略中断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A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7.下列示意图正确反映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轨迹的是( ) 18.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大报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 )( )( )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方今仕途如市,入仕者如市中贸易,计善恶,计大小,计贫富,计迟速”的现象。它直接反映了( ) A.书院兴盛,教育发达B.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 C.八股取士的局限D.商品货币对经济和封建统治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曾发表社论赞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和苏联并为“民主世界的双璧”。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 A.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B.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合作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D.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 )材料二 时间 灾情灾况 组织者 主要赈灾措施及手段 赈济效果 康熙三十年 全楚罹旱,德安尤甚,各属饥民转徙……应山地实咽喉,于时在在皆哀鸟号鸿,处处皆鸠形鹄面矣。 知县;任启元等个人。 1、蠲免应输漕米一年;2、旨赈谷;3、任启元倡首捐赈;4、遣官吏六处设厂发粥赈济;5、合县数会饥民,计口支领。 就食者日以万计,数月之间,消费万金,活民命数十万,免贫民儿女卖鬻者不知凡几。 乾隆四十三年 旱灾,岁大饥。 知县王鸿典;邑绅;吏胥。 1、蠲田租;2、赈谷、发币金给赈;3、设粥厂;4、露处者庇席,湿者藉;5、老者、稚者、疾与残废者、妇人之弥月者别类而措置之。 历三月而竣事,计口而食者日万五千余人。 嘉庆十七年 饥馑蔫臻,盖藏亦竭,鸠鹄难保。 知县徐时英;少府东木;司刘荣芬、李祖福;少尉刘克献,捕厅谢恩;原首事及首士子孙十余人。 1、知县徐时英捐谷百二十石,钱二十千为之倡;2、分设粥厂仍旧;3、总设米厂仍旧;4、确查户口,给以木牌,填其号数,计米给赈。 自春抄至夏旬如一日。 ——资料光绪《德安府志》卷六《田赋·蠲恤》(2)清前期湖北德安府应山县三次救灾表现出很强的相似性,体现了当时特色鲜明的“地方赈灾模式”。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模式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防灾救灾的有利条件(答题时史论结合)。(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en0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