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音乐艺术审美境界分析审美文化论文.doc
传统音乐艺术审美境界分析审美文化论文
一、音乐是人类心性与天地之性的合一
受天人合一思想和文化精神的制约,中国音乐首先追求的是与天地之性合一的审美精神境界。从《尚书》开始,中国古代音乐就提出了以“和”为中心的音乐观。《尚书尧典》中有“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记载,反映了最早有关天人相和的审美意识[3]。《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德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4],其中也讲到天地之气生为“五声”的观点。《国语周语下》中也说:“凡神人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这里指出了音乐之“和”与“数”的关系。该文又有“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的记载,这里把天、地、人视为“三统”,将天施、地化、人事之纪视为万物之和的根本,而十二律吕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吕氏春秋大乐篇》也谈了同样的道理:“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谓也[5]。”任何音乐,都是与天地同感、阴阳互动、天人合和的产物。《诗经》说:“天生丞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地和合,生化万物。人与万物既然由天地所生,自然就具有天地之性。如果认为万物由道所生,则亦秉有“道”之“德”。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有天性道心,而且,万物正是天性道心的最自然的展开与现实性的实现。正因为如此,人、物、天之间就应该有一种天然的默契,形成一种神秘的关系和互渗作用。“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人二者之间,相动相感,相生相化,便有了天人合和、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万物生育的人文世界。音乐正是这种效法天地、顺合天地之性的产物。在传统中国音乐理论看来,大自然本身就蕴涵着音乐。音乐是天地万物自然交合的结果。“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6]。不过,这种音乐只能是天籁、地籁之音,是自然音响的混合而已,只有天籁、地籁和人籁彼此渗透,交互作用,混融一体,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正如《乐记乐本篇》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此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由此看来,音乐不仅是天地万物自然交和的结果,而且是人的心性对自然万物感动、感应的产物。的确如此,自然声音与人类心性的合一,不仅在于表面声音形式的差异,同时,也在于音乐主体内心能否获得一种审美愉悦的谐和感。不论乐或人,均是“和”的两度,舍弃任何一方都不可成就“和”之境界。乐之“和”源于人之“和”,人之“和”又源于对乐之物情天性的体验。乐人合一的状态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当它成为现实的时候,这种“和”便会在乐本身的境界中弥漫开来,并以其特有的氛围笼罩、感染着人的情感心灵,形成天人合一的其乐融融的境界。
郑国乐师师文向乐师师襄学琴时,僵着手指调弦,三年不成一曲,师襄劝他回去,师文解释说,我不是不能调弦,不是奏不成曲子,而是因为我心里所想不在弦上面,如不能体悟于心,也就不能在乐器上面得到协调,声音不与人的心性相和,真正的音乐又岂能产生?后来,师文从内心深处真正把握了音乐的灵魂。当他演奏时,奏春曲拨商弦,便召回南吕之音。得了秋气,凉风忽然吹起来,草木结了果实。奏秋曲时,拨角弦以激发夹钟之音。得了春气,和风缓缓回荡,草木齐绿开花。奏夏曲时,拨羽弦以召引黄钟之音。得了冬气,霜雪交替而下,川池忽然冻结。奏冬曲时,拨动徵弦,以激发蕤宾之音。得了夏气,阳光十分炎热,坚冰立即融化。启奏宫以总结商、角、徵、羽四弦,便有温煦的南风吹拂,祥云瑞气浮现在空中,甘美的露水从天而降,像甜酒一样的泉水从地下冒出来。可见,自然声音与人类心性的合一所构成的音乐,是人情物性交融渗透、相生相化的产物,能够将天和与人和合为一体,使天地万物有秩序、能和谐,构成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其乐融融的境界。
二、音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一
声音与人类心性的合一的继续发展,便是人藉着音乐活动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谐和关系,即人在音乐审美的精神体验中上升到了人与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谐和统一。这是天人合一表现在音乐艺术上的更高审美境界。事实上正是如此。在音乐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人类心性的律动,还可以循着音乐去把握由人类心性所组成的社会脉搏的律动,进而去把握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和文化风习的演进。《乐记乐礼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7]。人类心性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和文化风习的演进可以影响音乐的风格与内容,同时也可以
文档评论(0)